閱讀歷史 |

第230章 二楊入邯 上 (第1/2頁)

加入書籤

武漢,在大多數人們的口中更多地稱它為“武漢三鎮”。其實它是由漢口、武昌、漢陽三鎮隔江鼎立而成。長江從三鎮中穿流而過,把武昌孤零零地劃在了江南岸。這裡,機關樓堂、要員私宅雲集,景點古蹟遍地,在青翠的珞珈山、碧綠的東湖水和一片片優雅宜人的景區映襯下,透著一個政治樞紐不同凡響的氣度。江北漢口,則以其繁華、喧鬧而名噪天下。作為舊中國的大商埠,其名氣僅在大上海之下,因而緊緊地吸引住南來北住過客的目光。龜山腳下的漢陽,同樣不同凡響。這裡有全國規模宏大的鋼鐵企業聯合體,即便是在漢陽兵工廠內遷至重慶之後,在漢陽的鋼鐵公司和一家家民營鋼材製品公司,仍然製造了大量的用裝置。

國民政府各部門名義上雖說是遷往重慶,可實際上,到了武漢之後,都沒有再向西挪一步。一隊隊西遷的工廠、學校、民間團體,也極其自然地在這裡紮下腳來-1廠又冒出了煙,商店一家家地增多起來,政府的一些軍事、政治機關也開始運轉。

此時的武漢實際上就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戰時首都”使武漢三鎮背上了不堪忍受的重負。洋樓私宅、旅館寒舍,只要是個能棲風避雨的地方,都擠得滿滿當當,街巷市面上同樣是人滿為思。房租、糧米菜價,隨著人潮的蜂擁而至,也象是雨後冒出的春苗,“呼呼”地往上竄。大武漢從未象今天這樣,擁擠膨脹得象是要裂開來。或許,大量的內遷機構使得武漢出現了混亂,使得武漢米糧價格騰漲,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進一步繁華了武漢。

而此時,武漢,又一次陷入了沸騰之中,就在幾個小時前,訊息從政府傳出——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日軍自南京撤軍了,殲敵逾6萬,又是一次勝利,勝利來的是如此的突然,甚至於,同時還傳出,國軍配合南京城防部隊,向盤據在蕪湖的日軍實施進攻,這一切,無不意味著——武漢安全了。

僅此一條,就足以讓武漢的人們歡呼著勝利,高呼著“中華民國萬歲”等等口號,轟炸東京、南京得守,這一個個訊息,不斷的震奮著民心,即便是最悲觀的人,此時也不禁生出一種感覺,也許戰局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壞,而樂觀的人,甚至估計,也許,很快中國就會反攻,也許,很快失地就能收復。

當武漢三鎮上百萬市民舉行慶祝南京保衛戰勝利的祝捷遊行時,在武漢南郊林木青翠的珞珈山的蔣公館裡,此時蔣介石掎杖遠眺武漢城區,心潮起伏,感慨萬千。自退出南京後,他變得從未象今天這樣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想當初,在國民政府撤出南京的時候,他曾以為南京一定會淪陷,儘管對外他不斷的向他人灌輸著抗戰必勝的信念,但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甚至需要用哭喊來發洩內心的情緒,但在人們,他必須要堅持,因為他知道,作為領袖一但他對勝利悲觀了,那中國也就完了,那些心思各異的地方將領,到那時一定會投降。

所以,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要堅持下去撤到武漢,再不行撤到重慶,總之,絕不和日本講和,只要堅持下去,總能擊敗敵人,總能迫使在列強中實屬弱國的日本被迫從中國撤軍。

而今天,他終於真真正正的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這是真正的希望,南京保住了,這意味著,武漢再一次擁有了數百公里的防禦縱深,失去幾乎全部軍艦的海軍,在長江佈下了大量的水裡,日軍試圖進攻武漢,就必須沿著長江兩岸的丘嶺、湖河進攻,而且他們還需要再一次進攻南京,在這樣的膠著中,日本的力量會被一步步的削弱,到那時,不僅作為真正戰時首都的武漢能夠保住,而在戰略上,中國將贏得重整旗鼓,實施反攻的時間。

而地處長江、漢水交會日,平漢、粵漢鐵路必經此地,作為中部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九省通衢”的武漢,也將作為反攻的大本營。向南,它連線華南地區,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經香港、廣州運到自己的手裡。向東,則直通蘇皖浙,是國軍日後收復失地的橋頭堡。向北,它又依傍中原大地,是我們發起全面反攻的前沿陣地。可以說,坐於武漢,足以控制東西、威震南北。

而在另一方面,中國內地繁華的、有影響的大都會中,能容得了他蔣某人的,也就這武漢三鎮了。他心裡清楚,控制武漢,他就能吸引住全國、全世界的目光,他就仍能自豪地對外界炫耀:中國並未亡於日本,中國政府依然存在,他蔣中正仍舊領導著中國,指揮著中國的抗戰,中國仍然在抗擊著日本人。

如果說,幾個月前,形勢對中央極為不利,那麼現在,形勢卻對中國變得有利起來了,日軍之所以從南京撤軍,是為了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