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1章 空襲 (第1/2頁)

加入書籤

第151章昨日英雄今落魄

北平真是一個怪地方,新的新到裸腿露臂,舊的舊到結幕而居。天橋便是這樣一個還有幾分遊牧民族之遺風的地方。這地方雖只是北平市的一角,然自成一個小社會,裡面什麼都有。天橋也就和倫敦的東區一樣,是北平的貧民窟。這兒的人所受到世間的最大的恩惠,就是陽光。陽光無分貧富地普照著他們,使他們在日中不至受凍。

不過眾所周知,現在北平最大的貧民窟卻不在天橋一片,而是在景山,在北平內城中間周圍繞有城壕與金色瓦頂的牆垣那就是紫禁城,或者說官面上的話來說叫‘‘故宮博物院”,而他的背後是就是景山,說起景山或許有人不知道,或若說煤山,大多數中國卻知道在煤山上的那棵歪脖子樹上上吊殉國的皇帝。

不過雖說這煤山曾是皇家園林的一部分,可是打從庚子年,八國聯軍把煤山上的佛堂一掃而空,這裡便風光不再,而到民國十二年,馮玉祥派人把大炮設在煤山上,這煤山也就荒廢了,並且時常有軍隊駐紮於荒涼的山坡上。

五六年前,煤山被闢為公園,歸故宮博物院管理,修葺後供遊人觀賞,一時間到也遊人如織,畢竟這是北平城少有的幾個能一覽北平城的地方,可今年剛過完春節,煤山卻湧來一陣頭戴著“狗皮帽子”嘴裡罵著“媽了個巴子”穿著藍灰軍裝的官兵,不用說,不用看,只聽著那一嘴的關東腔,便知道,這是東北軍的人,準確的來說,是前東北官兵。

民國二十一年,十五剛過,失去東北根基的副總司令為節省軍費,裁撤了兩三萬“亢員”,而這些亢員中,有逃入關內的文官,也有東北軍官兵,那些中低職文官因為大都受過高等教育,自然不愁生意,或是留於北平、或是前往天津,亦或是南下去了江南,總之,他們有他們的活路,可卻苦了那些被當成“亢員”栽下來的官兵,這些被裁撤下來的人中,即有軍官,也有士兵,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恐怕還是因為軍官沒有靠山,而士兵的靠山本身也給裁了。

這些人領了三個月的“遣散餉”,或是獨身或是帶著和眷屬,離開了北平城周圍的軍營,一時間,也就沒有了生計,遣散銷!不足維生,甚至連租房都租不到,想在城周圍搭個草棚子,也得掏地錢,最後不知是誰喊了一聲,也許是當年老帥打進北平時曾駐紮過北平,於是六七千名官兵提著包袱、帶著眷屬擁進了煤山,

對於這些人,博物院也曾報警試圖趕走他們,可警察一來,幾千個人就抄著傢伙扛了起來,隊長報告給局長,局長報告給主任,結果,誰碰著這幫子都是一個頭痛,畢竟,面對這些人,他們同樣也有些心虛,於是這景山的後山坡的樹林子,便成了“難民營”。

開始時,只是六七千官兵,後來不少官兵眷屬都找到了關內,也跟著他們在這不是難民營的難民營中過活著,這是一個沒水沒電幾乎也沒路的荒山,一切從頭開始。初時大家是依著樹搭著油紙棚,一個棚住四五個人,再後來,春晌後,他們便買來麥草、竹竿,在這山上搭起了草棚子,也算是有了落腳的地方。

人聚多了,有一個好處,當局自然要加些照顧,對這些人,當局只能以“入關難民”加以照料,紅十字、紅萬字會每天都會送來一些糧食,當然糧食是按人頭算,每隔一天,紅十字會、紅萬字會運送雜糧面過來的時候,汽笛一響,赤腳的孩子們就飛奔到山下,興奮地喊著。

“糧車來了!糧車來了!”

大人則十人一組,每天兩次,排隊去領飯。飯領回來,坐下來同吃的卻有十四、五個人,那沒有飯票的,也是同鄉同學同是天涯淪落,難民互相扶持。和一般難民營不一樣,煤山難民營裡頭,真正的臥虎藏龍之地。

隨便看過去,在山路上扛著一袋麵粉正迎面走下來的,可能就是一位營長,沒準還是留學過日本陸士的,或許是一位老兵,沒準還是當年還給那個大官當過衛兵。

“糧車來了、糧車來了……”

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大人們紛紛從山下的草棚子裡走出來,他們的頭上還帶著當年讓關內看著就冒汗的狗皮帽子,可那狗皮帽子的毛卻都掉了不少,他們的身上,當年那板實的軍裝,這會早不知打上了多少補丁,若說還有什麼是好的,恐怕就只剩下那腳上的銅釘軍靴了,可那靴身上的泥漬卻早就掩住了靴色,下山的人們慢慢的在兩輛卡車下排成隊,若是說他們和其它人有什麼不同,恐怕就是排的隊很整齊,絕對按秩序,不會有哄搶,也不會有混亂。

“奶奶個熊,不是小米就是苞米棒子,這他孃的過去都是餵馬的料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