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1章 委員長的安排 (第1/3頁)

加入書籤

“那麼邯彰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

在南京的軍事委員會作戰會議室內,隨著一聲提問,所有人都把視線投向了正在講解著第十六集團軍遞交“華北戰略作戰部署”的何應欽,似乎是在等待著他的解釋。第十六集團軍的這份報告是由飛機直接運至南京,由何應欽在會議上加以解釋,以對其進行討論。

“考慮到日軍進一步的計劃,邯彰在未來幾年內,都會首當其衝的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目標,於太行山部署重兵實施防禦,我軍可借鑑義勇軍堅守長山塔之經驗,構建大量坑道,從而可最大程度削弱日軍炮火,且山地作戰距離有限,遠端重型火炮效力大減,我軍可充分發揚輕重機悳槍以及迫擊炮之火力,加之太行山脈亦限制了日軍機械化部隊使用,日軍為突破太行山防線,勢必需集結重兵,而這則會造成其後方防禦空虛,第十六集團軍即可對其側後實施進攻,從而與山西方向形成犄角之勢所以,日軍為突破這一僵局,勢必將以邯彰作為主攻目標,至少重創第十六集團軍,使其喪失進攻能力後,方才有可能對山西實施進攻,”

在何應欽解釋時,想到剛從第八路軍改編為十六集團軍的邯彰民團所面臨的壓力,馮玉祥卻不無疑惑的皺眉問道。

“如日軍進攻邯彰,那麼為什麼山西方向不可以給予支援呢?”

“山地對日軍大兵團運用有限制,對我軍大兵團投入亦有限制,因此對山西部隊而言,其存在對日軍就是威脅,從而使日軍不得抽調全部兵力進攻邯彰即便是支援亦是極為有限的。”

何應欽如何的回答道,而在第十六集團軍上報的計劃中,亦肯定了這一點。

“第十六集團軍司令部認為,只要我軍能堅守山西,那麼在山西北部,在河北北部,日軍至少需要部署10ˉ15萬的兵力,作為策應兵力,那麼其可投入進攻邯彰的部隊,將不超過2萬。”35萬

在何應欽提及這個數字時,蔣介石默默的在心下計算著這個數字,這意味著華北地區至少可以牽制35萬日軍,實際上可能會更多,日軍為了心理上的安全至少需要在河北部署40萬軍隊,而這40萬軍隊之中,每時每刻至少都有2萬是無法調動的,如此一來,無論是在華東亦或是華北,國軍都可以對其形成至少一倍,甚至兩倍的優勢。

“換句話來說,這攻也是第十六集團軍,守也是第十六集團軍了”

在說出這句話時,白崇禧對那位從未謀面的管明棠卻是佩服了起來,這些年他還是第一次這麼佩服一個人,這個計劃如果是中悳央制定的到也沒什麼,可這個等於把自己丟到油鍋裡的計劃,卻是管明棠自己提出的,甚至在至大本營的電報中,還特意肯請中悳央認真考慮並實施這一計劃。

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丟到油鍋裡,在中國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在中國,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單就是這份無私,在中國就無幾人能與之相比。

“邯彰一帶無險可守,但,在過去的一個月間,邯彰已經動員十數萬工人以及大量裝置,於平原地區構建大量防禦工事,依照他們的估計,待一系列工事完工後,日軍至少需要投入兩倍以上兵力,方有可能攻克其防線,因此其防禦應不至有慮”

當然何應欽並沒有提到報告中的一句話整個工程不過是剛剛展開,但相應的這份報告卻讓身為參謀總長的何應欽長鬆了一口氣,現在華北的局勢並不容樂觀,儘管國軍在華北投入了多個集團軍數十萬人,但日軍同樣投入了二十萬人,並且還有進一步增援的趨勢,從宋哲元違命失去先機開始,國軍在華北實際上已經沒有了任何機會。

“半年那”

白崇禧感嘆的說了一句,然後將視線投向委員長。

“這半年,就只能靠第十六集團軍的弟兄們用命去堆了”

在說話時,白崇禧的視線一直都盯著委員長,顯然是一副意有所指的樣子,如果不把新一軍調到上海,邯彰就擁有差不多四十萬軍隊,而現在呢?新一軍卻已經被調到了上海。

而更為重要的是以白崇禧對委員長的瞭解,甚至出於一個軍人的常識,在明知華北已無任何可為之餘地,平漢路作戰隨時都有可能失敗的前提下,委員長很有可能會接受管明棠的建議,把華北的近五十萬軍隊撤往山西,以保山西無慮,從而與邯彰的第十六集團軍形成對華北日軍的犄角之勢,而這同樣也意味著,第十六集團軍在某個特定時間內,將不得不面對在兵力以及技術裝備上,都佔盡優勢的日軍。

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中,軍委會仔細對第十六集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