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30章 (第1/3頁)

加入書籤

我們的每一次點選、收藏、推薦票,每一份打賞、書評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援!!

——————————————————————————————————————

創世地址:

章節連載總貼:

——————————————————————————————————————

汽車,銀灰色的汽車。在路邊走著的袁士騏在看到那輛“旅遊客車”的時候,便伸手向汽車上的人們打了個招呼,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禮貌,畢竟他們花了錢所買的到,僅僅只是在汽車上走馬觀花的觀察這個城市,作為這座城市的居民,他有理由表現出自己的友好與禮貌。

“他們一定會羨慕自己吧!”

在即將進入研究院的時候,望著那在街道上駛過的銀灰色的“旅遊客車”心底這般得意著,袁士騏在試驗工廠大門入口處展示了自己的證件,在保安人員檢查之後,他才走進工廠,雖說這座工廠的規模並不大,但所指的卻是那幾間並不算大的廠房,而在廠房的另一端,則有一座單跑道的機場,航研所附屬工廠的飛機制造完成之後,都是從這裡起飛進行試飛。

“速度、結構、機動性!”

在袁士騏進入工廠工作室的時候,他聽到老師的自言自語聲,顯然老師又在那裡思索著如何完善“試24—2”的設計,而“試24—2”直到現在,仍然停留在紙面上,原因非常簡單,許多技術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在研究所研製這型飛機的時候,曾經對航空俱樂部裡的“高階飛行員”進行過調查,同時又收集了外國戰鬥機的發展動身,然後又據此“空想”出新飛機“應該”擁有的效能,諸如爬升能力、最高時速、航程、盤施能力、武器和引擎等都在最初的草案中決定下來,並據此制定了“設計計劃書”然後又其於這一計劃書,將航空研究所分成兩個小組分別組織設計,按照所長的話來說這叫“內部競爭”最後勝出的樣機,才能獲得生產許可。

儘管方案是“空想”的,但是作為一名高等專科學校航空工程系畢業的學生,袁士騏卻知道,那個設計計劃書是何等的苛刻。

首先發動機被限制為r1830的國產型號——bhs一5型120o馬力發動機,雖說發動機動力強勁,但是經過多次休改之後計劃書提出的技術要求卻極高,比如在4000米巡航高度最大平飛速度達到500公里以上,爬升能力則要求在3分30秒內上升至3000米,而作戰半徑為300公里加l。5小時續航時間,武器採用四挺12。7毫機槍,機動性優於菲亞特cr。32,炸彈可以攜帶兩枚200公斤炸彈……

別說是航空研究所中的中國工程師,即便是那些美國、法國工程師,在看到這個技術要求之後,都只覺頭皮發麻,直到現在,袁士騏還記得當這個計劃書下達之後,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想要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做夢去吧!”,第二個想法就是“這一群瘋子!”不單他這麼想,那些從美國、法國聘請的航空工程師也持以同樣的態度。

無不認為所裡制定的這個“基本要求上調20%”意味著不可能,“多用途戰鬥機”這是計劃書的核心,同樣也是此時各國航空設計師的理想,因為他存在著太多的技術難題,既要保持戰鬥機的機動性,又要使其具備對地轟炸能力,而為保障前者,需要降低飛重量,而後者則需要增加機體防護,以抵禦小型防空武器的射擊,兩者根本就是矛盾的組合,可能設計出這樣的“多用途戰鬥機”嗎?

可無論如何,兩個設計組必須要硬著頭皮上馬組織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專案,在北方公司內流行著一句話“我們只做最具挑戰性前瞻性的研究……”因為這家公司就是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綜合效能、價效比、製造簡易程度有很多相牴觸因素存在。比如單就綜合效能來說,盤旋能力、爬升能力和續航能力、火力互相矛盾,而速度和盤旋能力、視野、火力等根本就是勢不兩立……本計劃的目的僅是在這些矛盾中作最大限度的調和,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的能力……”

諸多的矛盾交織在一起,對設計組的工程師們來說,根本就是一個折磨,而他的老師馮桂連這位去年剛從德國學習空氣動力學回國的航空工程碩士,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夜以即日開始了研究,在袁士騏和所有同學的眼中,馮老師的腦子裡想得太多,想的太細,也許他在夢裡頭還想著設計,當第一設計組在拿出初步方案之後,馮老師卻依然在風洞試驗室同華敦德、殷文友等人進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