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8章 蹚匠 (第1/3頁)

加入書籤

一個沒有大抱負更有些自私自利的小人物、一個被迫捲入大時代的小人物和小人物們的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的每一寸山河,都流著烈士的鮮血,都堆積著烈士的森森白骨……

只願這山河常青……

……………………………………

……………………………………

請大家踴躍發帖,活躍本吧!

有能力的同學,請前去創世支援。

……………………………………

章節連載總貼:

“水旱蝗蹚,河南四荒!”

似乎從半個多世紀前開始,河南這地界,就不沒有那一年消停過,水災、旱災、蝗災,一年甚於一年,每逢災荒,少則十數萬、多則數十萬災民流離失所,從晚清到民國年間,在土匪活動最頻繁的豫西南山區,常年流動著一支數量相當龐大的青年農民打工隊伍,每到冬日的農閒季節,則應募從事梯田、溝渠等農田灌溉工程的修理、養護工作。這些人在當地被稱做“蹚匠”。一旦工作減少,無所事事,成隊的膛匠極易變成杆匪,以致兩者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所以在魯山的方言裡,土匪統稱“蹚將”,這“蹚”也就成了的河南的又一禍,可偏生的,老百姓卻離不開這“蹚匠”

丘陵地區的灌溉是很重要的,這使挖溝成為另一種確定的副業。由於缺乏良好的耕地,附近山腳下的土地也用於耕種,這需要深溝、梯田以及灌溉的渠道以防止土壤侵蝕。這類工程的興建和保養在冬天的農閒季節成為標準的男性工作,為此招募的年輕男子被稱為蹚匠。民國年間,魯山一地估計就有數萬名蹚匠。豫西南部還有一種副業是運送貨物。由於勞力大量過剩,僱傭人的價格往往不比租用牲口貴多少,例如把貨物運到目的地不過給一頓飯錢。

可雖是如此,這勞力卻依然大量過剩,數以萬計的青壯“蹚匠”在河南大地上游蕩著,他們時而為匠,時而為將,總之,為了一口飯吃,這些人可以總是不斷的轉換著自己的角色,為匠時,他們能幹出讓顧主滿意的活計,而為“將”時,卻又能殘忍的殺絕他人一家老少,只為吃上一口飯,人類本性的矛盾或許在這群人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進了四月,終過一個冬天的忙活之後,成千上萬的“蹚匠”失去了冬時為生的工作,該挖的水渠已挖完了,該改的梯田也已經改完了,雖說忙活了一個冬天,可這些“蹚匠”們的身上卻早都所剩無幾,對於年青體壯的“蹚匠”來說,依靠那微薄的工錢永遠都無法實現他們的期盼一帶點錢回家,讓家裡人的日子舒服一點。

“不吃家裡的糧食就是掙著了!”

對於孫二蛋來說,從兩年前扛著工具離家那天起,似乎家離他就越來越遠了,家裡只有三畝薄田的孫二蛋知道,他大哥若不是十四歲時就跟著三叔出門攬活,沒準,他早就餓死了,至於他自己,也是十四的時候離了家,半大小子吃窮了老子,不離家出門攬活,沒準,家裡的弟弟妹妹都得餓死

和其它人幹完活耍錢什麼的不同,孫二蛋從不耍錢,這一個冬天到也剩下了幾塊錢,可閒了半個月後,這身上也是所剩無幾了,就那一張烙餅,還是先前給人扛活給的工錢剩下的——工錢不多,三張雜糊面烙餅。

“這吃完了可咋整?”

瞧著路著走著的那些人,他們中已經有一些人慢慢的聚在一起,出門兩年了,孫二蛋知道,這些人估計又開始商量著抄家劫貨的確買賣了,“蹚匠”不掙銀子不歸家,這在路上走著的“蹚匠”,有幾個不想家,有幾個不想回家?都想回家,可卻沒得銀子,只能這麼溜著,不知多少人,當年一離家,就再也沒回過家,或是餓死在路邊或是在成了“蹚將”時,被人亂槍打死……

“絕不能混到那一步……”

在心下嘀咕著,孫二蛋開始刻意的和那些聚成幾十人一股的“匠夥”散開,他們會慢慢的越聚越多,最後聚成幾百人時,就會由“匠”變“將”,由民變匪,劫掠途徑的村莊,可在這個過程中,若是被當地的紅槍會盯上,沒準幾十人就被推出去砍了領頭者的腦袋,然後人頭連著工具一同吊在路邊的大樹上,孫二蛋到現還記得去年忙完一冬後,那位本家大叔被吊起來的腦袋。

可一個人同樣也很難活下來,轉了幾轉,和過去一樣,孫二蛋在一個樹蔭下加入了一個五六人的“匠夥”,這群匠夥操著幾地的方言,顯然都是主動退出來的人,這樣的小夥往往更安全一些。

“來,後生,喝口水吧!”

瞧著這加進來的後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