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4章 譏諷是嘲又為動 (第1/2頁)

加入書籤

第74章譏諷是嘲又為動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在平津等地很多報紙上,都用熱情洋溢的文字,對北洋紗廠透過挖掘技術潛力從而獲得新生的新聞加以報紙,文章是通篇的白話文,與其說是新聞,倒不是說是一篇祥實的報道文學,在整篇文章之中,從誠孚公司收購瀕臨破產的北洋紗廠開始,再到曾伯康等人為改造裝置以恢復紗廠生產,使紗廠獲得新生而向日本三井物產求助,又因日人意欲侵吞北洋紗廠的野心,而遭受拒絕,再到曾伯康等人透過挖掘生產潛力,透過提高裝置利潤率、運轉率和效率,使得北洋紗廠復工並降低生產成本的新聞,

從那篇文章之中,人們似乎看到了北洋紗廠的新生,似乎透過人們的努力,日本人的野心和陰謀而沒有達成,一時間倒是大漲了國人的志氣。可實際上,只有瞭解內情人們才知道,儘管透過現代的企業管理,挖掘出了北洋紗廠的生產潛力,降低了生產成本,但相較於銷售價格,北洋紗廠不過只是勉強維持運營,而真正想要扭虧為盈,卻需要對原有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可這卻恰恰是國內實業界所不擅長,亦正是日本人的長處。

而這篇文章最後的畫龍點睛之處,卻恰恰在於“目前,北洋紗廠已協同北方機械工業公司會同改造紗廠之裝置”,誰也未曾想到,這一篇報道卻把剛剛成立的北方公司推到了風頭浪尖之上。

“即便是再給中國人二十年的時間,中國人也做不到!”

面對記者的採訪,設於青島的日商大康紗廠的技術主管森吉次郎如此回答道,其言語的高傲、語氣中的輕蔑可謂是盡顯無疑,一時間,國人雖說憤怒非常,但卻又無可奈何,眾所周知,中國機械製造業遠落後於各國,即便是上海、天津、青島等地機器廠,亦不報樂觀,面對記者的採訪、詢問時,亦是吱嘸不詳,甚至於一些機械專家,亦因害怕觸及民憤,而不願發表太多的看法,同樣也有人一些稱“北方實在是太自不量力”。

似乎,沒有多少人會對北方公司能夠完成北洋紗廠的裝置技術改造,能持以樂觀態度,甚至在一些悲觀的人看來,最後北方公司只能發表電稿表示“有負北洋信任、有負國民重託”,可面對日本人的嘲笑、同行的沉默以及國人的期待,被推至風頭浪尖的北方公司沉默著,甚至關閉了工廠的大門,謝絕了外來者的參觀以及記者的採訪。

幾乎每個人,在北方公司的工廠內,幾乎每一個工人,都知道,他們此時正在加工的那些機器部件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只是機器部件,而是國民計程車氣。

想到在報紙上看到的新聞,趴在銑床前,正在銑削著金屬部件的丁力,額頭上不時的滴出汗水,此時他正在加工的部件是清花機中的一個部件,對清花機的改造是將其工序由三道改為單程,而完成這一改造,他正在加工的零件又起到關鍵作用,所以由不得他不去謹慎應對,睜大通紅的雙眼,丁力死死的盯著工作臺上的工件,以確保加工過程分毫不差,每當完成一道加工工序,他都會仔細檢查一遍。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廠房以及宿舍旁建幾了幾個宣傳欄內,總會張貼一些從報紙上剪下的新聞,甚至還有一些日文報紙,在那些豆腐塊大小的文章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國人對北方的期待之情,自然在日文報紙上,則全是日本人對北方公司,甚至對中國人的冷潮熱諷。

“支那人鏽花的可以,機械製造的不行!”

面對日本人的這種肆無忌憚的嘲諷,北方公司的三百餘名工人的心裡便憋著一口氣,更是壓著一股火,這日本人也欺人太甚了,佔了咱們的東三省,這會手還伸到華北來打臉了。

“他日本鬼子能做到的事,咱爺們手底下也能做到!”

就是抱著這個念頭,丁力和廠房裡的其它工人一樣,抱著爭口氣的念頭,在這噪聲轟鳴的廠房內,一門心思的加工著圖紙上的零件,零部件的任何一個加工工序都經過反覆的檢查方才下刀或是完成。

終於,完成零件的加工之後,丁力先是壓低觀察燈看一下,然後又用手在工件的某一個位置摸了好一會,然後回頭向身旁的另一個大工招呼道。

“方師傅,你來摸摸看,這裡好像差了一點。”

方家富走過來,像丁力一樣,用手在工件內部,那隻能容下一根手指處的內腔內摸索著,片刻,他看著丁力的目光都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小子,幹了這麼多年的活,終於幹出門道來了。

“丁師傅,還是你行,一開始,我愣是沒摸出來。”

終於,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丁力謙虛的說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