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4章 銀業當為百業母 (第1/3頁)

加入書籤

第54章銀業當為百業母會社之內拒國人

在近代中國,誰是最成功的銀行家?那家銀行是中國最成功的商業銀行?

在後世有著這樣那樣的說法,可是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任何懸念答案——金城銀行,雖說在私營銀行中,金城銀行的存款額次於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懷疑金城銀行的潛力,而其同樣也佔有“北四行”之首的地位。

無論南北之所以對金城銀行如此信任,原因非常簡單,金城銀行的總經理也是銀行創始人周作民有著一套自己的“金融理念”,早年曾留學日本的周作民,在留學期間曾接觸到日本三井、三菱、大倉等財閥,期間他曾專門研究過這些財閥透過銀行資本滲透實業的財閥式經營,對這一模式周作民可謂是極為欣賞,甚至認準這種模式可以說是日本的強國之源。

正因如此,在其建立金城銀行,尤其是完全主掌金城銀行之後,其便開始效仿這一模式,透過創辦附屬事來或直接投資,廣泛涉足工、商、保險等多種行業,以實現他心中的財閥夢,當然也是他所認為的“強國之途”。

儘管周作民的這一夢想受到軍閥混戰等各方面的影響,多年嘗試有成功亦有失敗,但以金融資本向實業滲透、實現對工礦企業的控制,從而建立大型財閥,以實業強國為目標的周作民來,他從未放棄過這一終極目標。

民國二十九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中國經濟同樣長期陷入蕭條,工商企業經營困難,難以為繼,在周作民的授意下,金城銀行於民國十八年創辦的誠孚信託公司立即借用這一機會,趁機透過收購、代管等形式,向與其有固定放款關係的棉紡、煤炭等企業直接投資,並參與經營管理,實現對後者的控制,以推進集團化經營。

而國人之所以認定金城銀行潛力無窮,正是金城銀行的這種以金融為主、實業為附,主附互動、以主帶附、以附拱主的金融實業集團經營模式。在很多人看來,透過十年的摸索後,至多隻需要十年,金城銀行就會成為中國的“金城財閥”。

“寧可少賣錢,也不能賣給外國人!更不能賣給日本人!”

章瑞庭的一番話,透過報紙傳遍了全中國,一夜之間,章瑞庭成了“愛國商人”,可對於收購北洋紗廠的誠孚公司來說,這卻是前所未有的壓力,當城孚公司以百萬元的低價收購了恆源、北洋紗廠之後,誠孚公司便被推到了風頭浪尖之上,為應對外界的壓力誠孚的經理多次向外界表示“一定將兩家紗廠辦成全中國最大的紗廠絕不負章先生之情”等等諸如此類的解釋。

“外人只道他章瑞庭以百萬元的“低價”把自己的恆源和北洋兩家紗廠賣是愛國,可誰知道其中的內情啊!”

在金城銀行董事長辦公室內,提及收購恆源、北洋兩紗廠一事,周作民滿面盡是無奈的苦笑。

外界在讚賞章瑞庭時並不知道,即便是章瑞庭想把紗廠賣給日本人,也是賣不得,因為金城和中南兩家銀行是其最大的債主。

恆源、北洋兩家紡織企業由於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外部日資及日本的低價傾銷政策的影響,銷路不暢而負債累累,只能勉強維持,而無法繼續經營,在過去多年間,無論是金城還是中南都向其提供了大量貸款。

一個月前,章瑞庭一方面主動聯絡誠孚信託公司,希望將企業售出,而另一方面,又告知自己和中南的王孟鍾“沒辦法還錢了”、“甚至有破產之憂”,這一形勢致使中南、金城等銀行所承放的鉅額貸款無法收回,如果聽任章瑞庭將兩廠其破產,則兩家銀行也會因此蒙受巨大的損失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損失,也為了挽救這兩家紗廠。

最後中南、金城等銀行只得透過誠孚信託公司聘請專家對這幾家廠都進行了全面科學地評估,確認其並非無藥可救後,方才出資購下兩家紗廠,而所謂的百萬低價,卻是資產抵債之後的結果,那裡是什麼“低價”啊!

“章瑞庭他是落了名聲,可咱們現在的壓力啊……”

搖著頭王孟鍾這位中南銀行的總經理,同樣苦笑一聲,金城與中南同作為“北四行”合作已有多年,可謂是親密無間,而正是懷揣著同樣的“財閥夢”,才使得兩家銀行從初時的競爭對手,走向現在的合作。

“壓力是有,可壓力也是動力!”

點點頭,周作民又繼續說道。

“恆源、北洋落得今天這步田地,固然有日人傾銷的原因,可不能說他章瑞庭就沒有責任,用過去老辦法管理企業,除非歐戰那幾年,現在別說是沒有日人傾銷,即便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