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4章 蠱王 (第1/1頁)

加入書籤

在兩千多年前的河西走廊以西,並非如現在一般放眼盡是荒涼的戈壁灘,那時的河西,水草豐滿,富饒美麗,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古國。 其中有一國,名為樓蘭。 在樓蘭之畔,一條古河道奔騰千里,這條古河道叫做疏勒河。 疏勒河起源於祁連山,為祁連山四大水系,在兩千多年前河中有一種特產名叫疏勒火油,這是一種與石油原油十分相似的油,每當疏勒河旱季時,河床的泥沙之下常常能掘出一窩一窩的火油,產量並不算很大,無人知道這種火油的成分,漢宣帝時期一個西行貿易的商人第一次把這種火油的名字帶回中原,就寫在他隨身的手札之上,當地人認為,這種火油其實是祁連山山神家中的燈油,因為疏勒河在祁連山上常常改道,偶爾會衝了山神的住宅,將這種火油帶到了樓蘭國。 那麼,這種火油到底有什麼用? 當時的樓蘭將之做成了戰爭武器,一旦點燃,風吹不熄,水潑不滅,油罐一下子砸進敵人中炸開,飛濺的火油立即能讓周圍一大圈敵人變成火炬。 不過,後來有中原的方士去了西域,把這種火油當成了煉丹的材料,一次無意中他發現,丹爐中的爐灰和這種火油摻在一起的話,會形成類似於瀝青一樣的東西,這種東西承重力非常好,而且水根本浸不過去,柔韌性也極高…… 中原的一些王侯們聽說了這東西以後,開始大規模從樓蘭走私這種東西,不過當疏勒火油來到中原大地以後,並沒有被用在戰爭裡,因為數量太過稀少了,也就西域三十六國如同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的打架還能用得上,對於中原王朝的大規模戰爭來說。 於是,疏勒火油成了墓葬中的一道機關。 有工匠把疏勒火油和爐灰摻在一起,像織布一樣,弄出那麼薄薄的一大塊,美其名曰“河西布”,這種東西很多時候都被他們當做墓室的封頂來用,一層厚度不超過十公分的“河西布”往墓室頂部一蒙,從此山洪來了不淹墓,哪怕是半座山砸下來也根本砸不塌,頂多把墓頂壓得中間下凹而已…… 而且,這東西作為古墓的封頂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易燃! 極其的易燃! 這種易燃還不像白磷等遇見空氣即燃,它是怕摩擦,你稍微搓兩下,熱量得很長時間才能散去,要是盜墓的時候不小心一鏟子懟上去,立馬就得燒起來! 好在,能用得上“河西布”的古墓極少,也就東西兩漢時曇花一現,一百個漢墓裡能遇到一回就不錯了,等漢室崩潰以後,中原陷入戰亂,再次和西域聯絡已經是唐代了,那時候這種疏勒火油早已不見! 現在我極端懷疑我們就是遇上了這種“河西布”封頂,卻也不知道那位末代天官是怎麼搞來的這東西! “說到底還是燒唄!” 老白滿不在乎的說道:“在水底下難不成還能燒起來不成?” “在水底下更危險!” 我斜睨他一眼,“河西布”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這玩意完全違揹物理原理。 汽油能在水裡燒,是因為它比水輕,能飄在水面上。 可是這種疏勒火油蠻橫的不講道理,哪怕在水下沒有氧氣,只要受熱,立馬就燒起來了,一燒起來,整個“河西布”就化開了,變成起火的油花,漂的滿水潭子裡都是,那時候我們哥幾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全都得被一鍋燉成油燜雞!! 要說破開這河西布,也不是沒有辦法,這東西能在酒裡融化。 這還得感謝當年曹操麾下的那位發丘中郎將,他掘出一個漢代大墓,墓頂就是用這河西布封起來的,這位爺眼神很毒,一眼就看出了究竟,制止手下用蠻力破開,特有實驗精神蹲在墓前沒事兒就做實驗,各種東西被用上,看看能不能化開這河西布,試了無數次後,一次意外他的酒倒在河西布上,這才有了眉目…… 我找酒精就是想用這個法子,這也是目前唯一破解河西布的辦法,不想做油燜雞就只能這麼幹,雖然是在水裡吧,但酒精一倒,多少能有點成分能接觸到疏勒火油。 古代的酒能有幾度啊?酒精含量太低了,動不動就喝一大罈子還不盡興,太嚇人了,把現在的悶倒驢來一罈子幹了試試,還能繼續裝犢子我把頭割下來給丫當板凳坐! 我就不信一大瓶子酒精倒下去,立馬就能稀釋沒了,短時間內怎麼著酒精度也比古代的濁酒高! 可惜,酒精這東西我們隨身帶的也不多,幾個人把揹包翻了個底朝天,最後不過就翻出不到一瓶,頂多五百毫升的樣子。 量太少了,夠不夠破開那“河西布”,我心裡也沒底。 “我跟你說,咱拼了命走到這,真要是打道回府了,老子頭一個跟你沒完!” 鷂子哥眼睛紅嗖嗖的把怒氣全撒老白身上:“老子記得清清楚楚,走的時候酒精帶了好幾瓶,鬆鬆垮垮的跟個破布口袋似得,容量忒大,保不齊早不是原裝的了吧?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