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65章 發展 (第1/2頁)

加入書籤

楊縣令最後一句話,是怕張小山最後迷失了。 張小山聽得連連點頭,那副鄭重的樣子,顯然是真往心裡去了。 而周氏那頭呢,跟徐氏終於也是你推我推的推夠了。 徐氏招呼一聲:“快來搬東西!” 張小山立刻就要去,周氏趕忙讓家丁和自己幾個兒子來:“還不快來搬?” 等到東西搬上了馬車,周氏也是有些咋舌:這也太多了。 徐氏還不忘再交代一句:“這些都是這邊的菜,還有一些雞蛋,肉乾,我滷的肉,這些就是這幾天你們路上吃的。如果沒遇到吃飯的地方,就地煮上一口熱湯就著吃我,也能暖暖胃。就是不值錢——” 周氏卻覺得很貴重:“路上可不是就需要這些?徐妹妹想得這麼周到,實在是叫人感動。而且,你們一家子這樣早來送我們,這樣的心意,更珍貴。” 兩人又是客氣了半天。 不過,時間不等人,如果繼續逗留,楊家只恐怕晚上趕不及進城住客棧。 所以,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兩家人就正式告了別。 上了車的楊元鼎,捧著張司九給的那一包藥,肩膀都耷拉下來,感覺好像這次離別,簡直是要了他半條命。 馬車開動,他又忍不住從窗戶伸出頭去,衝著張司九使勁兒揮手。 張司九也抬起手,一直揮,直到馬車走遠了,再也看不見馬車裡探出的頭,還要揮舞的胳膊為止。 這一年多,從陌生到熟悉,張司九覺得他這一走吧,自己還怪低落的——就算明知道過幾年還是能再見面的,可心裡還是不捨。 徐氏看張司九那樣子,還勸慰了一句:“將來有機會,咱們就去東京。而且,或許等楊縣令那個啥子丁憂完了,還能回來做縣令呢?” 話是這樣說,可大家都清楚,不可能了。 楊縣令在這邊的政績斐然,加上本來就是下來磨練的,這回回去,肯定是要升官。 張司九爬上牛車,笑了笑:“沒事,我們還可以寫信的。” 回去的路上,張小山說起了楊縣令跟他說的那些話,徐氏聽完,就忍不住的掐了張小山一把:“你好好把這些話給記住了,千萬不許忘。尤其是你現在又當上了廠長,將來別人家恭維你兩句,你連你姓啥都不曉得了!” 張小山齜牙咧嘴告饒:“曉得了曉得了,記好了的!別掐別掐!” 小松小柏就跟著張司九一起笑。 小柏還拍手:“使勁掐,使勁掐!” 張小山瞪他:“你是我親兒子不是?” 牛車慢慢悠悠,馱著他們一家往回走。 身邊沒了楊元鼎的聒噪和燦爛笑容,張司九本來以為自己需要花了很長時間才能習慣了一點。 畢竟現在有時候身邊發生點什麼事兒,下意識的還是想到楊元鼎。 結果楊元鼎愣是沒給張司九這個思念和掛懷的機會。 因為第三天,張司九就收到了從州府那邊寄過來的信。 楊元鼎寫的。 從那之後,每隔兩三天,張司九就能收到信。 從最開始幾封都是路上的見聞,等他們到了東京之後,基本就固定成了七天一封信,每次滿滿的幾頁紙。還不是毛筆,而是鋼筆。 是的,鋼筆。 雖然沒有橡膠墨囊,但楊元鼎發明了抽拉式的。 別說,還挺好用的。就是成本太貴了。 那一根鋼筆,直接等於了同等重量的黃金。 嗯,那筆尖的確也是摻了黃金做的。 不得不說,奢侈到家了。 楊元鼎自己做了一根出來,實在是掏不出錢來做第二根,最後才沒給張司九做一根。 至於送給官家——楊元鼎那就更捨不得了。 他說,什麼時候他爹花錢買下來,再送。不買絕對不送! 而對於張司九來說,就因為這些信,和信裡洋洋灑灑的那些各種各樣的事情,張司九以至於產生了一種好像楊元鼎根本沒有離開自己生活的錯覺。 所以,思念是思念不起的。 當然,張司九也回信。 收到之後就回。 兩人光是通訊的錢,就貴得令人咋舌。 徐氏悄悄叮囑了張司九,這個數額千萬別讓楊氏知道。 張司九也真不敢讓楊氏知道。 知道了,又得被唸叨。 現在張司九每日在家時間少得可憐。 她找回了那種讀醫學院的充實感。 而且是一邊學習,一邊實習。 時間就這麼在十分充實的日子裡,悄然無聲的走過去。 一晃眼,就過去五年。 張司九整十四歲。 基本上,顧青舟已經沒什麼可教的。 而整個綿竹縣的人,基本人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女大夫張小娘子。 甚至還有人管張司九叫神醫。 而這五年,綿竹縣的變化,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新來的縣令也不錯,就是太平庸,膽子也小。 絲綢廠始終沒能夠發展成楊元鼎最初設想的樣子。壯大到了一定程度,訂單和原材料都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就再無寸進。 不過,也很可觀了。一個廠子裡,四五百號人,再加上隔壁造紙廠的二百多號人,每天上下班那也是很壯觀的場面。看書溂 廠門口呢,還有賣各種吃的用的攤子,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搞活了一部分經濟,拉動了整個縣城的就業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