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2章 不對勁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頭播種機如火如荼的出了名,每天勤勤懇懇工作不說,楊縣令又讓工匠連夜加工了兩臺出來,讓人帶著去別的村裡用。 尤其是有山地的地方,還特地做了個小型的。 然後,楊縣令又把鼓勵百姓自己定機器,並且有意牽頭由官府來組建播種隊的意思宣傳了出去。 一時之間,縣裡的富戶,鄉紳等,倒是反應很積極。 也有百姓想自己做一個的,但是一問價格,就只能退縮了——雖然比買一頭牛便宜,但也不是輕易買得起的! 這個情況,和楊縣令預料之中也是一樣的。 所以,楊縣令又推出了犁地機。 這個犁地機,其實是在播種機的結構上,改了一部分而已。 大體上的結構都是一樣的。 不過,犁地機體型比播種機小,一次大概只能出一米左右耕好的地。 畢竟,犁地需要的力氣比播種大,楊元鼎做出來之後,就是發現尋常人根本推不動這個,所以才改成了合適大小。 但即便如此,耕出來的地也比牛和人都要快。 只是不能深耕,因為動力不足。 但光是種莊稼來說,也足夠了。 這個機器,同樣也被楊縣令推廣了出去。不過因為用鐵更多,所以更貴。 不僅如此,楊元鼎還設計出了鋼珠軸承。 這一根軸承,就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 但不得不說,這樣一根軸承,不僅能讓馬車跑起來更流暢,還能讓馬車承重力更好。 只是設計這個軸承最初的目的,楊元鼎是為了讓耕地機運轉更流暢,更省力。 結果做出來之後,就被驚為天人了。 估計要不是考慮現在鋼鐵生產量的問題,只怕楊元鼎這個發明要轟動整個大宋,並且徹底開啟機械改革。 就這,楊縣令已經是成天笑得合不攏嘴。 不等冬天來臨,確定播種機效能穩定,的確是能節省許多人力物力之後,楊縣令就讓人連夜運送了一臺播種機去到州牧跟前。 而州牧則是在試驗之後,就又連夜讓人運送這臺播種機上東京,呈到陛下跟前去。 除了機器,楊縣令當然還貼心的附上了製作圖紙。 然後楊縣令就開始了焦急的等待。 而張家則是完全不同的氛圍——靠著楊元鼎這根大腿,今年的秋冬耕種相當省心。 張小山和徐氏半點沒受累,反而該上班上班,該做生意做生意。 而家裡不僅是伙食越來越好,隔三差五捨得買肉吃,每天也能給三個小的吃一個水煮蛋。 手裡錢多了,徐氏底氣足,不僅肯改善伙食,就連人也越來越容光煥發。 不管村裡誰,看見徐氏都要說一句現在張家日子是真的過得好了。 這天,徐氏出門賣肉,回來時候,就帶了棉布和棉花回來。 天氣越來越冷了,家裡該做棉衣了。 原本徐氏是不打算做,可是現在每天都有入賬,而且還不少,想著家裡那棉衣都是去年做的,今年不僅沒那麼暖和了,幾個小的也恐怕都穿得不合身了,於是就乾脆買了棉布和棉花。 甚至給張司九準備的那一匹布,還是罕見的黃色。 嗯,當然不是那種明亮的黃色,大概類似於黃褐色的顏色。 其他人的,要麼就是黑色,要麼就是靛藍色。 白色的話徐氏沒買,她嫌棄那顏色不耐髒——雖然說是白色,其實也就是棉布原本的顏色,白是白不到哪裡去的,更像是一種米色。 對於這種特殊待遇,張司九很想說一句:要不還是藍色或者黑色吧,這種黃……真心有點土不說,還更襯得自己面黃肌瘦!!! 對於自己的身體,張司九已經徹底絕望了。 雖然家裡的伙食水平已經直線上升,而且每天吃得飽,不定時還有加餐,但是張司九並沒有長肉,依舊瘦得像是吃不飽飯,可能面色也不那麼黃了,但主要也是因為曬得足夠黑,到現在也看不出其他顏色來。 唯一讓張司九欣慰的是,她感覺自己髮質好多了。不再那麼枯,雖然依舊那麼黃。 招銀倒是很羨慕張司九的待遇,悄悄的跟張司九說:“你二嬸對你,比對親女兒還好。” 這點張司九還是承認的,村裡就算疼女兒的,自己這個待遇那也是數一數二的。 張司九笑看著忙碌的徐氏,眉眼彎彎:“所以我也要對二嬸更好。” 不管什麼感情,都要雙向奔赴才有意思啊! 等徐氏分好了布料和和棉花,張司九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二嬸,我不想做帶袖子的棉襖,幹活不方便,不如做成沒有袖子的,這樣不僅更厚實,前胸後背都暖和,還不耽誤幹活。” 冬天為什麼懶得動?除了冷之外,就是因為冬天穿得太厚,不管走路還是動胳膊,都感覺自己像被封印了一樣啊! 現在對於張司九的話,徐氏已經是習慣性的思考一下,而不是對小孩子那樣的態度,所以想了想之後,她覺得很有道理,當下也跟著點點頭:“那我也做成沒袖子的,這樣可以穿在裡頭,外頭套上粗布衣裳,還能省得磨了。” 於是,最後一家人,除了楊氏之外,其他人全都做成了背心樣式的棉襖。 為了方便穿脫,張司九他們也沒做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