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992章 準備投靠晉軍之事 (第1/2頁)

加入書籤

場內一時間陷入沉默之中,他們知道辛評話語之中的投靠是什麼意思,只要投靠晉軍的話,就意味著西羌國的覆滅,城外的晉軍進城之後,城內的形勢就不是西羌的官員能夠左右的了。

投靠,就意味著西羌國的覆滅。

“當前西羌有兵力數千人,雖說城外晉軍只有數千,然而晉軍進攻下,以西羌的大軍能否阻擋晉軍的進攻嗎?”辛評道:“一旦雙方再次開戰的話,縱然是大王投靠的話,想要得到聖上的諒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而大王主動投靠的話,亦是能夠得到不少的賞賜。”

徹裡吉沉默良久道:“不知投靠之後,本王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

“大王到時候就能前往長安,生活在晉國的都城之內,享受晉國太守之待遇,不愁錦衣玉食之生活也。”辛評道。

享受太守的待遇,與身處太守之位,肯定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太守乃是重要的官員,就算是徹裡吉到了晉國之後,肯定難以勝任的。

雅丹聞聽此言之後,心中一動,晉國官場上的制度,他是有著一定的瞭解的,成為太守,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縱然是放到晉國,也是了不得的人物。

然而徹裡吉之前是西羌的國王,投靠晉國之後,只是享受著太守的待遇,難免會有些太差了。

但是事情到了這般的地步之後,想要得到晉國的諒解,本身就是不錯的事情了,而徹裡吉投靠之後能夠得到封賞,看上去似乎也是能夠接受的。

“此事關係重大,容本王思量之後再告知使者,使者就暫時居住在城內吧。”徹裡吉道:“本王今晚在王宮之中設宴,還望使者能夠前來。”

“恭敬不如從命,就多謝大王了。”辛評拱手道。

辛評也知道這件事情需要徹裡吉進行更加慎重的思考,畢竟從一國君主的位置上走下來,短時間內讓人難以接受,但是當前西羌的情況已經到了這等地步,即便是徹裡吉有著再多的不甘心,也只能選擇接受。

待辛評離去之後,徹裡吉將目光投向了下方的官員,從這些官員的神色間徹裡吉感受到的是恓惶,晉軍的強悍實力,足以讓西羌的都城破滅,在這般情況下,他們對戰事沒有更多的信心。

投靠晉軍之後,能夠得到穩定的生活,若是能得到賞賜的話,就更好了。

軍中將士面對晉軍沒有更多的鬥志,官員想要更快的投靠晉軍,在這等情況下,縱然是徹裡吉想要透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當前的情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似乎當前對西羌而言,最為明智的舉動就是投靠晉軍了。

“不知投靠晉軍的事情,你們如何看?”徹裡吉問道。

王宮中的官員沒有人站出來說話,投靠晉軍這種事情,對於西羌的官員來說,畢竟不是光榮的事情,而一旦選擇投靠晉軍之後,就意味著他們之前的努力全部消失,從此以後他們的命運就掌控在了晉軍的手中,這對於西羌的官員來說才是最為殘酷的。

對戰敵軍的時候承受了失敗的代價,想要有著更大的作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晉軍的強悍實力,讓西羌軍中的將士難以生出抵抗之心,他們在涼州的戰場上已經為晉軍的實力所折服,在這種時候與晉軍爭鋒的話,只會付出更加悽慘的代價罷了。

良久的沉默之後,雅丹道:“投靠晉國對大王而言也是有著諸多的好處的,晉國之中的太守,亦是了不得的官員,大王到了長安之後,亦是有著一定的地位,而晉軍到來之後,定然是要攻佔西羌的,對抗晉軍失敗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從晉國使者的態度上能夠看出,其對於大王投靠,肯定還能有著更多的權力。”

徹裡吉點了點頭,事情已經到了這般的地步,他縱然是有著諸多的堅持,也沒有了更多的用處,聽從官員的意見,在這次的投靠之中儘可能的得到好處,才是最為適當的。

“丞相在長安是有著一段時間的,丞相詳細說一下長安的情況。”徹裡吉道。

雅丹心中有愧,為晉軍生擒之後,他被關押在城內,直到呂布平定江東返回長安之後,他的待遇才發生了改變,對於長安城內的情況,他了解也不是很多“大王,長安乃是晉國的都城,城高池深,城內百姓以數十萬計,且有晉國精銳十萬之眾”

當王宮中的官員聽完雅丹的描述之後,心中震撼,僅僅是晉國的都城就有著數十萬百姓和十萬精銳,如此說來的話,晉國將會有著多少的兵力。

如此計算的話,西羌與晉國比較起來,根本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