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86章 襄陽驚變(求訂閱) (第1/2頁)

加入書籤

諸葛亮見場內的局勢為劉備徹底掌控,蒯越選擇投靠之後,長舒了一口氣,謀劃這等重要之事,中間只要出現些許的差錯,就有可能全盤皆輸,荊州軍之所以如此輕易的為劉備收服,皆是因為劉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蔡瑁斬殺,進而震懾到了軍中的將領。

得到荊州軍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助下,以極快的度掌控了荊州軍,此時劉備意氣風,比之在徐州之時更加的有信心應對荊州的局勢。

荊州,襄陽皇宮內,臥倒在病榻之上的劉表得到荊州軍無奈從河東撤軍的訊息,支撐著他繼續活下去的意志瞬間崩塌了,連吐數口鮮血,聞訊而來的御醫卻是束手無策,一命嗚呼。

至死,劉表都未曾吐露太子的人選,或許是知道繼承大統的將會是何人。

對於荊州的一切,劉表自然是清楚的,若是確定劉琮的話,勢必會讓劉琦身死。

劉表的身死,給此時的荊州帶來的動盪是巨大的,主要是繼承人沒有確定下來,朝中的百官不知該奉何人為主。

蔡氏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雖然是一介女流,在朝中卻是無人敢於小覷,主要是蔡氏身後的蔡家太過龐大,蔡瑁更是此時荊州軍中的主將,不少官員已經做好了蔡瑁回軍之後擁護劉琮為新的皇帝的準備。

蔡瑁這些年在荊州的確是拉攏了不少的官員,對於蔡氏的舉動,不少官員給予了預設。

然而在次日蔡氏再次提及讓劉琮繼承大統,號令天下之時,一直保持沉默的蒯良卻是站出來表示了反對的意見。

“自古以來,立長不立幼,大皇子劉琦當為繼承大統之人選。”蒯良沉聲道。

蒯良的話,讓不少站在蒯家陣營的官員面露沉思之色,在他們的印象中,蒯良一直比較穩重的一個人,極少做出錯誤的判斷,劉表在時,對蒯良也是極為倚重。

蔡氏冷聲道:“先帝對小皇子劉琮頗為喜愛,不想突然駕鶴西去,未能留下隻言片語,劉琮自幼便是聰穎,大皇子劉琦卻是在德行方面有失,此等人物豈可成為天下之主。”

本來蔡氏是打算暗中偽造劉表的遺詔,從而擁護劉琮成為帝王,蒯良在這種時候持反對的意見,讓蔡氏不得不慎重,蒯良在百官之中有著很高的威望,若是蒯良一力反對的話,想要成功很難。

蒯良反駁道:“當時大皇子年幼,然大皇子卻是在聖上提點之後,有了很大的改進,此等藉口,不足以成為小皇子繼承大統的理由,既然先帝沒有留下遺詔,就當按照祖宗之法行事。”

原本商定劉琮繼承帝位的日子,卻是變成了蒯家和蔡家在朝堂之上的較量,荊州漢室,說是文武百官,實際上仍舊是荊州原來的文官武將,只不過劉表成為帝王之後,他們的身份也隨之高漲,在骨子裡,他們仍舊在荊州這個小圈子裡,更多時候,考慮的是家族的利益。

若是蒯良支援劉琮成為皇帝的話,這些世家定然會附和,蔡家和蒯家聯合在一起的力量,不是他們能夠撼動的,而今蒯家和蔡家生了在皇位繼承人上生了巨大的衝突,讓他們不得不慎重考慮。

孔融輕咳一聲,走了出來,沉聲道:“本官之見,與蒯良大人一般,支援劉琦成為天子,漢室衰弱,更是不可廢祖宗之法也。”

孔融的分量,不可謂不重,那可是孔子的後代,歷代帝王對於孔家的後人亦是禮遇有加,孔融在這個時候表態,代表卻是文人的力量,在這一點上,沒人敢在這個時候否認。

珠簾後,蔡氏的神色愈的低沉,他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會成為眼前這般,當初蔡家可是和蒯家商量好了,一旦聖上駕崩之後,繼承大統的人選必然是劉琮,而作為回報,蒯家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此時待蔡瑁將軍回兵之後再行商談不遲,蔡瑁將軍討伐幷州逆賊呂布,功勳卓著,乃是大漢之棟樑也。”蔡氏道。

大殿內的百官聞言,心中一動,蔡氏話語中的意思很明顯了,只要蔡瑁率領大軍回到荊州之後,何人還敢反對劉琮繼承大統,軍權在手的蔡家才是最為恐怖。

蒯良冷哼道:“身為太后卻是干涉朝政,莫非太后以為而今之漢室威嚴不在乎?”

蔡氏面色大變,作為女子干涉朝政的下場,她自然是瞭解一二的“蒯大人言重了,本宮只是覺得,此時等蔡瑁將軍回兵之後在行商談更為穩妥。”

“蔡瑁將軍在河東境內行不仁之事,軍中將領群情激憤,而今荊州軍之主乃是劉備劉使君也。”蒯良淡淡的說道。

這也是蒯良之所以在這等關鍵的時刻支援劉琦繼承大統的原因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