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抉擇 (第1/2頁)

加入書籤

應用革新技術? 九州科技火箭公司負責人羅嘉照,在聽到鈦坦星部門這位青年負責人的“口出狂言”時,硬是忍下了內心的無數吐槽,臉上表現出十分認可的神態。 他真的很想開口對著這位天才吐槽,“你知道過去幾十年,藍星上有多少個專案尋求發展實芯核動力火箭發動機嗎?哪裡有你說的那麼簡單,說革新技術就革新技術? 現在這一代工藝技術,哪怕是奧本海默這些人復活,也不可能說革新就革新!” 不過顧青親自培養的人才,怎麼可能只會說大話呢? 雖然沒有聽到羅嘉照這些人的內心吐槽,但是張天浩卻點了一下自己的眼鏡腿腳,然後對實驗室負責人李論說道:“李工,可不可以允許我的裝置在這裡進行虛擬現實投影操作?” 雖然能夠透過許可權,強行控制裝置使用,但張天浩很明顯並不是一個什麼規矩都不懂的愣頭青。 李論聽到張天浩的請求之後,沒有猶豫。 他拿出平板,看著螢幕上已經彈出來的請求,點選了許可。 SR1定製版的研究人員眼鏡雖然是很優秀,但是對於他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而言,這種虛擬現實增強技術並不能二十四小時都使用,不然會給眼睛帶來極大的壓力,而且還會讓腦部感覺不適。 得到許可許可權之後,張天浩向面前虛空一揮手,很快就有數個火箭及其內部發動機的虛擬構造圖案出現。 “李工之前談到的第一批原型核動力火箭發動機,應該就是七十年前,美利堅的那一批。 這些火箭發動機中的核反應堆使用稜柱形燃料元件,透過稜柱形燃料元件軸向鑽孔,以適應氫推進劑的流動。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這一代原型核動力火箭發動機研發成功之後,美利堅就沒有辦法研發成功的第二代技術,在二十年後,原型核動力火箭發動機仍舊沒有提高功率。 因為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前北極熊也在研發核火箭發動機,作為回應,當然最終前北極熊也研製出了類似,但結構小一點的RD - 410型核火箭發動機。 或許是命運使然,從這時候開始,兩種路線就出現了。 北極熊的RD - 410型核火箭發動機雖然體積機構較小,但是因為該發動機的燃料元件是由鈾/碳化鎢材料製成,材料的特殊性,使其能夠在比美利堅的原型核動力火箭可達到的溫度,更高的溫度下執行,這也代表該核火箭發動機的效率高於美利堅的原型核動力火箭發動機。 在學術上,現在大家都已經確定,透過化學燃料推進技術,我們甚至不能夠取到太陽系五分之一的區域,而且隨著航天器距離太陽越來越嚴,太陽能輻射的強度會越來越弱,因此使用再優秀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也無法到達太陽系的邊緣。 而且從法律層面上來看,目前 《外層空間條約》也僅僅是禁止將核武器送入軌道或其他天體,我們的核能火箭只要穩定工作,它就是運輸火箭,不是武器。 技術革新的話,核裂變技術路線,發射方式帶來的核輻射其實才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敏感的問題。” 張天浩講的問題,讓李論、羅嘉照等人都陷入了沉默。 核動力火箭在能量密度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中使用的鈾燃料的裂變反應堆的能量密度,比傳統化學燃料高整整400萬倍。 但是這玩意兒實在是太難搞了! 倒是顧青看著現場氣氛有些低沉,開口道:“好了,在場都是對這個行業尖端專案有深度瞭解的,你說說你的想法吧。” 張天浩看向顧青,點頭道:“其實解決辦法很簡單,我們要麼開發核聚變動能引擎,這樣就可以不需要考慮輻射問題,而且核聚變動能引擎的功率和推力都比核裂變要高許多。 當然,這是最難攻克的方案,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掌握了核裂變引擎之後,在月球上尋找到優秀材料,再繼續攻克核聚變。 而第二個方案,其實當初我們工程師團隊就給出了方向。” 說到這裡,張天浩右手一點。 面前這些火箭、引擎的虛擬模型都在頃刻間散落成一個個微小的光點,然後再聚集到一起,成為一個一節又一節的火箭模型與一個結構略顯怪異的動力引擎設計方案。 “首先,核動力火箭的技術革新,我們在材料、冶金、熱工、材料強度、輻照穩定性、振動穩定性、試驗技術、測量技術等領域已經有了基礎研發。 搭載在機甲上的石墨烯超級銅電機技術,還有容量高穩定性強的石墨烯固態電池技術在最初研發的時候,石墨烯團隊就在嘗試在其他材料當中應用石墨烯技術,獲得了不少成果,只不過因為當時我們要與大夏官方進行技術切割,所以這種自研技術並未將其放到技術庫當中。 還有我們已經商用化的容量高穩定性強石墨烯固態電池技術,其外殼材料的迭代最佳化材料,就能夠支援在普通功率下的核裂變外殼層保護。 而那份矽基晶片技術的智慧晶片,完全可以在隔離溫度的區域,穩定控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