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 登月方案 (第1/2頁)

加入書籤

藍星與月球的轉移軌道是一個大橢圓軌道,探測器與火箭分離進入這一軌道後,探不需要自身加速,只要沿著地月轉移軌道飛行,就可以到達近月點附近,探測器在近月點附近實施制動減速後,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就可以進行後續下降、上升、返回等一系列工作。 按照大夏航天集團提供給九州科技的資料顯示,僅僅是發射登月探測器,火箭飛行就需要經過起飛、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火箭分離、器箭分離……等10個飛行階段。 不僅如此,從火箭點火到與探測器分離的過程中,火箭還需要執行超過70個時序的步驟和動作,每個動作都涉及到多項關鍵產品和關鍵引數,比如控制指令、解鎖裝置等等。 也正是因為涉及到的關鍵產品和引數太多,所以當初九州科技提議立月球開發科學技術協會的時候,大夏航天集團內部有不少人都覺得九州科技有些“狂妄”。 畢竟,雖然大家都承認九州科技在科技製造領域很強大,但是在航空航天領域,九州科技還是太“年輕”了,以大夏航天集團內部掌握的航天技術和資料,只要願意,立馬就能夠在月球開發科學技術協會拿到極高的話語權, 也只是現在這個技術協會還沒有產生什麼收益和價值,所以大家都將其當做九州科技自己設立的一個專案對接組織。 不過有一點讓九州科技所有航天人員感到暖心的是,大夏航天集團半贈送半合作的這些資料當中,雖然有部分因為保密許可權的原因,沒有給予具體資料,但只要是給出來具體資料的專案,都沒有弄虛作假,也沒有刻意設定什麼陷阱在裡面。 或許是因為曾經北極熊的工程師有類似的劣跡,所以在溝通交流的時候,大夏航天集團那幾位年紀比較大的工程師還會語氣嚴肅叮囑道:“有什麼不懂的,只要不違反相關規定,就主動來問我們。都是一家人,不要說兩家話。” 也就是在這種真誠的合作氛圍當中,九州科技的航天專案才能有如此快的進步,不然每次有什麼重要專案都需要做各種探測和資料收集,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當張天浩、詹坤戶、張攀陽、李建等人得知顧青到來的時候,並沒有像其他公司的技術人員一樣收斂自己的討論,而是和之前一樣繼續互動,只不過在互動當中,他們會不時將問題拋給自家顧總,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圍在圈子裡亂繞。 “如果採用直接登月法,那我們就需要火箭推力足夠強大的同時,還擁有足夠精密的控制能力,畢竟飛行器在火箭的推動下飛向月球之後,一旦進入月球軌道,就必須要藉助登陸腿之間的制動火箭,才能夠在月球上進行軟著陸。 這個方案的優點是飛行過程足夠簡單簡單。但它需要推力足夠巨大的運載火箭。 如果是一個五級火箭,其中大推力的一級就要有上千噸的推力,而其他級也需要數百噸的推力。但我們必須要解決控制系統,以及五級火箭模式先天的安全性問題和裝置可靠性問題,畢竟載人登月不同於探測器登月,如果一旦在發射過程中出現什麼問題,航天員能夠生還的機率極低。” “越是精密複雜的科技產品,就越容易出現故障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如果不採用多級火箭,那麼火箭推力就無法得到精確控制。而且要想直接從藍星發射到月球,火箭的載藥量就必須要超過普通航天運載火箭,JZ-404火箭和其改進型火箭都是長征某型號的最佳化版本,它的載藥量恐怕最多能夠支撐往返總共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難道我們要再增加一級?” “不行,JZ-404的發動機並不足夠優秀,載藥量多了,旅途一長,也容易出現各種小問題,究其原因還是能源與發動機雖然足夠先進,但是還不夠支援到能夠進行登月往返的程度。” “這不行,那不行,那我們怎麼做?計算軌道嗎?NASA在這方面倒是有想法,我們藍星距離月球足足有38.4萬公里之遠,哪怕我們有周天星斗工程的幫助,地面與月球的通訊肯定還會有時間延遲。 NASA提出採用數枚運載火箭將飛船和裝載推進劑的逃逸火箭分別送入近地軌道,在近地軌道對接起來,對接後的登月組合體飛向月球。 但是這也面臨一個問題,它們也沒有合適的火箭可以用。” “就別提NASA那個晦氣了,它們連空間站都沒辦法搞,我們最多也就看看他們的方案研究方向,不可能真按他們的想法做,畢竟按照技術儲備的程度來說,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超越了NASA,有些裝置都完全沒有可對比性。” “老李,你這話說的有道理,我想起咱們以前那幾位去NASA工作的同學了,前陣子他們還想透過我的門路,找咱們公司尋求發射航天器的合作可能性。 不過都被我拒絕了,他們現在根本就沒有成熟可以來的高科技製造工業,聽聽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