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92章 報道 (第1/2頁)

加入書籤

陪同進生產線,這可不是小事。 大家原本是按規章制度,正常出面接待九州科技的技術人員,也就以為是老規矩吃個飯而已。 哪裡想的到會有這意外發生。 雖然廠裡都安排妥當了,但是大領導要蒞臨,自然還要更多的安排才行。 其中還有一位高管施展了尿遁,迅速出了包廂門。 包廂門口旁邊的專屬服務員,見到這位高管出來,很是積極的湊上前問道:“羅總,有什麼需要,我可以幫您嗎?” “沒什麼。”這位高管撂下這句,就拿起手機撥打電話,匆匆離開。 服務員看著這位往日裡氣度不凡的老總,在此時就像個小學生找老師告狀的急切身影,搖頭不解。 然後把手裡的白酒瓶開啟,將酒液灌到另一個看起來普通的酒瓶裡。 不論包廂裡面的人怎麼吃喝,該做的工作,她們還是悉數於心的。 而剛剛跑到酒店大門外的羅總,還捂著嘴,一邊喘氣一邊壓低著聲音,對著手機低吼道:“我不管你怎麼辦,大領導的橫幅和其他一應接待,必須在二十分鐘之內搞定!對!還有那些技術人員也要做好工作,別像以前那樣,九州科技的人一說,他們就像個小學生只知道點頭,要有主見知道嗎? 這可是大領導,我們不能忽略任何一個小細節!” 電話那頭的人皺著眉頭,將這些差事記下的同時,心頭也有些激動。 由研集團可是成立了幾十年的大集團,並且是大夏有色金屬行業頂尖的研究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機構,夏資委直管的zhongyang企業,先後為大夏的“彈星重大工程”、“核潛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大飛機”等重點工程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置的科改示範企業。 這大領導哪怕是在燕京,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 如果這次在他老人家面前表現不錯,入了他老人家的視線,那簡直就是祖墳冒煙。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其他兩個晶圓製造廠。 有廠裡的技術老哥們被管理從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叫下來,在一臉震驚加懵逼中瞭解到具體情況。 片刻之後,wocao聲各種乍現。 “woc,大領導要來?” “woc,不是通知的明後天嗎?怎麼今天就要準備開始升級十八英寸了?” “要我們獨立思考?woc!他們不做技術的懂個錘子獨立思考!前幾次那九州科技來的人是人嗎?那踏馬都是神仙好嘛?!要不是九州科技在燕京沒有半導體工廠業務,我都想跳槽了!” “聽說他們每過一段時間還要去那個鈦鉭星園區聽一些大神講課,好像還有寫咱們專業書的大佬在那裡養老。” 而這種woc在九州科技半導體部門的研發人員過來後,從他們的口中沉浸到了心頭。 比上一次來接觸到的人,這次九州科技的人,有更好的裝備,有更前沿資深的技術,甚至在話語間時不時會透露一些讓他們感覺在看科幻小說的概念。 雖然大家都簽署了保密協議,但這種大動作牽扯到的人何其多,自然有些訊息就會悄無聲息的流出去。 不過這訊息最早公開的還是國外媒體。 《大夏不允許有十八英寸技術,這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中小企業!》 《這是壟斷的雛形,我們必須要警醒!》 《臺積電早在13年便重申18英寸晶圓製造計劃,九州科技是偷竊者!》 諸如此類的抨擊和報道在外媒突然火爆。 以九州科技為代表的大夏晶圓製造企業就像是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而在經歷過這幾年外媒的各種惡劣操作後,大夏的民眾們卻早已看穿了真相。 只要是大夏領先的好東西,在他們口中就不會是好的。 雖然不相信九州科技會做出偷竊技術的事,但轉念一想,恐怖的猜測出現了。 “是不是九州科技的晶圓製造技術真的突破了?十八英寸?woc!” “根據摩爾定律,九州科技花兩三年時間提升一個階段技術,好像還挺合情合理誒。” “兄弟們,我剛查了那個狗媒體報道的臺積電13年計劃,那就是吹牛皮的,現在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公司掌握了大規模生產十八英寸晶圓的技術!國外的專家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每月生產12萬個至15萬個晶圓的18英寸晶圓工廠的投資都需要120億美元至150億美元,這踏馬還上不封頂,根本就沒有公司搞出來!” “等等,外媒像打了激素一般搞這些事,是不是九州科技真弄出來十八英寸晶圓大規模製造的技術?” 無獨有偶,大夏的媒體則開始收集資料,發表了一則有些老的新聞。 “十年前,18英寸晶圓技術曾是半導體產業內熱議的話題,當時不少雄心勃勃的晶片公司投以重資,卻紛紛鎩羽而歸,並且指出18英寸晶圓是一個‘海市蜃樓’,2011年,法蘭西Leti公司一度還成立了全球18英寸聯盟。 然而這個18英寸聯盟成員卻目的各不相同,計劃中的50個裝置型別來自不同的供應商,目的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