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73章 危機中的機遇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便研製成功了第一塊矽基數字積體電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晶片。 要知道在當時,霓虹與高麗甚至是美利堅的企業也才剛剛進入這個領域。 直到七十年代末年,美利堅GCA公司推出世界第一臺商品化的分步式投影光刻機——DS1W4800,光刻精度約3微米。 僅過了兩年,大夏便有大學研製成功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直接站到了第一佇列。 前期的風光,卻走到今天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半導體行業的特殊性。 最初進入行業的難度不高,但隨著精密度製程的更新換代,投入資源就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 大夏受限於當時貧瘠的經濟環境,最終不得不停止了技術追趕研發,而產業人才不得不到別處求生。 造不如買是一大因素,經濟環境的窘境卻是主要因素。 所以這也是我一力推行對人才不拘一格,高薪厚禮的原因。 在坐的老員工在幾個月前,拿著二十萬夏元的額外補貼去支援友商的生產車間改造和人員培訓,有的人動作快,一個月加獎金和工資賺了五十餘萬。 請別嫌少,我相信今年的年終獎會讓新老員工都滿意。 鐳射器完善最後一搏。 搞完了,別墅靠海都是小意思。” 顧青站在講臺上,指了指PPT的鐳射器圖案,“關鍵是這口氣,TND我們一定要爭! 不就是光源嗎?辦它!” 李由等人看著年輕的老闆極致口臭,心頭也有股氣,他們當年在外資公司上班的時候可沒少受那些外國人的壓迫。 加班、扣獎金、眯眯眼嘲諷…… 想到這,年輕的研發人員也跟著喊了起來。 “辦它!” 見自己動員效果還不錯,顧青暗自點頭。 光刻機這東西的執行原理其實比較簡單。 首先是光源部件,鐳射器發光,經過矯正後,進入能量控制器、光束成型裝置等裝置,再進入光掩膜臺。 光掩膜臺上面放的就設計公司做好的光掩膜,之後經過物鏡投射到曝光臺。 曝光臺上放置著8寸或者12英寸晶圓片,上面塗抹了光刻膠,具有光敏感性,紫外光就會在晶圓上蝕刻出電路。 對手直接掐掉光源這個環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個東西難做。 晶片設計方面,夏為已經站在了世界前列。 晶圓片製造,自然不用多說,現在韓星與霓虹都在勉力抵抗大夏晶圓的衝擊。 甚至於晶圓最原始的原材料,多晶矽。 大夏謝鑫集團早在兩年前就填補了大夏在這方面的空白。 而光源,“自古以來”就是大夏的短板。 鐳射器負責光源產生,而光源對製程工藝擁有決定性影響。 隨著半導體工業節點的不斷提升,光刻機縮鐳射波長也在不斷的縮小,從近紫外(NUV)鐳射進入到深紫外(DUV)鐳射,然後是極紫外光EUV。 其實這是對手最有利的手段,但從反面來說也是無奈的一種手段。 普通一點的材料,比如光刻膠這種東西。 他們知道,只要自己敢禁光刻膠,不出兩年,大夏就能研發出中高階光刻膠產品。 並且因為大夏人力資源和產業鏈完整的原因,這光刻膠會很快變成“廉價膠”。 港口龍門吊、鑽機這些產業可是“珠玉在前”。 而這次大危機,在國內有志之士看來,這也是一個大機遇。 只要能做出好的光源,滿足了夏芯科技的生產需要,那國內其他晶片製造商的光刻機還會不用自家的光源? 危機與機遇並存,明眼人有眼光,但更重要的是能參與進去的實力。 上完課,佈置了現階段的最後一個作業後,顧青回到了自己的臥室。 拿起電話,打給董副總,給他說了下半導體部門的最新研發進展。 電話那邊的董副總喝了一口枸杞水,聽著顧青的半科普半喧囂,頭皮漸漸發麻。 自家公司的半導體部門這麼牛脾嗎? 國外卡脖子的高科技,這就給弄出來了? “所以前段時間你不讓我過問半導體部門經費超支的事情,是因為他們的研發進入了最終階段,不能打擾是吧。” 顧某人嗯了一聲:“高科技行業,研發經費超支是很正常的事,淡定淡定。” 顧青也很想自己能像其他穿越者一樣,想做什麼專案,幾個電話,人才、裝置、廠房啥都有。 但現實往往不盡人意,出名人才都是被高度繫結的,裝置是禁售的,高階點的廠房是需要慢慢談的。 由於半導體部門有生產晶圓片的廠房,所以在自己部門是無法再大規模施工修建新廠房的。 而現在又繼續將實驗室產品進行工業流水化生產,那就只能去買廠房了。 談生意,買廠房這種事就要麻煩專業的人了。 電話打完後,顧某人喝了杯熱牛奶,安心睡去。 董琦揉了揉太陽穴,將保溫杯中的枸杞水一乾二淨,然後開始翻閱著顧青(玄武)傳過來的可購廠房名單資料。 半導體部門研發的光源叫做穩態微聚束,SS1MB光源。 這個光源的波長可以從太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