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流星雨又來臨 (第1/1頁)

加入書籤

隨著九州科技的技術發展,現在已經不存在需要貼到嘴邊的麥克風來進行聲音收集,僅僅是SR1眼鏡的眼鏡框,就已經能夠採集到最優質的音源。 顧青整理了一下呼吸,對著全球觀看直播的網友們、觀察室裡面的受邀嘉賓、記者媒體機構,開口說道:“感謝大家關注我們九州科技的載人登月工程。” 僅僅是一個開場白,就讓九州航空航天直播間的海量彈幕更加瘋狂,無數網友激動萬分的刷著能夠訴說自己激動心情的彈幕。 而顧青卻沒有將注意力放到這些彈幕上面,他看著指揮中心大螢幕上面的登月飛船與探月飛船的飛船實時監測圖,沒有發現一處是紅色或者褐色標記,神情平淡,但語音卻更加清朗,說到:“拋開神話故事和那些匪夷所思的傳說,我們人類第一次成功登月的登月任務,是NASA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 阿姆斯特朗、邁克爾·科林斯、巴茲·奧爾德林這三位都是當時載人任務的宇航員。 夏陰星曆0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 而今天,夏陰星曆1027年6月9號,我們九州科技的三位大夏籍航天員,已經在迴歸藍星的軌道上面。” 顧青就像是在讀課文一樣,聲調波動並不大。 但是他說的內容,卻是讓不少人都下意識提高起了注意力。 他們注意著面前的顯示屏,注意著耳朵能夠聽到的聲音,注意著藍天白雲。 每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運動,而太陽則處在橢圓型的一個焦點上。 為了讓航天器保持在固定的軌道上執行,九州科技的工程師們,給登月飛船、探月飛船裝載的姿態控制引擎陣列,可以說是藍星最頂級的技術。 加上有月球當中某些土特產的物質進行提升,這兩個飛船的發動機引擎,已經不是藍星其他科研勢力,目前能夠製造的存在。 為了不讓“首次出戰”的這一批新材料技術裝置出現問題,顧青主導工程師們為兩艘飛船進行了不少改進和最佳化。 如果某些部件和版塊出現異常,立刻就會傳出詳細資料變化。 在介紹了一下目前藍星幾大勢力的載人登月程序之後,顧青又接著說道:“本次直播全程使用我司和大夏官方的通訊衛星進行直播拍攝和資料傳輸,因為大氣層也會有訊號干擾的可能性,所以飛船內部畫面偶爾會有些許卡頓和黑屏情況,請大家不要擔心。 如果在還未進入大氣層的時候,發現直播卡頓的話,建議大家降低直播影片畫質,更換訊號源。” 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當顧青說出這段話的時候,有那些將畫質調到最頂級8K的狗大戶,突然發現在直播間的幾個板塊畫面裡,好像藍星軌道上面有一個小黑點閃爍了一下,就消失了。 與此同時,美利堅某地下基地,不少工程師、科學家的額頭,都開始冒起了冷汗。 有之前星鏈衛星遭遇數次打擊,甚至還有大夏空間站、九州空間站變軌的經驗,這次這些工程師們都學聰明瞭,不僅僅提前變更好軌道,並且還會一次性調整好所有衛星的方位、姿態,封鎖撞擊目標的幾個躲避方位。 然後,直接讓衛星進行本地化操控,不允許接受任何外來程式命令。 再然後。 再然後,這些原本還算胸有成竹的工程師、科學家們,就看到他們控制的衛星,在脫離他們的控制之後,沒有向著他們設定好的方向衝鋒。 而是直接將姿態調整發動機的功率提升到最大,向著藍星地面猛衝。 一顆是如此,兩顆是如此,三顆也是如此。 甚至,當顧青在直播間的話語還沒有說完,SpaceX星際探索公司、NASA機構、美利jian氣象局……還有某些航天企業的衛星,都開始倒栽蔥一般向藍星地面衝鋒。 就像是藍星這顆星球的重力發生了變化,讓這些受到重力牽引進行軌道飛行的衛星,選擇墜落到地面。 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被稱為流星雨。 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稱為流星體的碎片,在平行的軌道上執行時以極高速度投射進入藍星大氣層的流束。 大部分流星的體積,比藍星的沙礫還要小,因此幾乎所有的流星體都會在大氣層內被銷燬,不會擊中藍星的表面。 能夠撞擊到藍星表面的碎片稱為隕石。 數量特別龐大或表現不尋常的流星雨會被稱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按照學術界的標準,要“評上”這個標準,就意味著衝進藍星大氣層的流星規模在每小時超過1000顆的數值以上。 當初艾隆·瑪斯氪的星鏈計劃,分3期建成。預估的總規模是接近4.2萬顆衛星。 只不過到了實際發射的時候,這個資料一再縮水,哪怕到了夏陰星曆1027年,SpaceX太空探索發展公司也就才發射了七千顆星鏈衛星。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