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3章 奠基者 (第1/2頁)

加入書籤

深空井區域的重力方向是扭曲的,與平時的重力方向垂直,因此可以如同平常走路一般走到太陽城外側,而太陽城外側的星際艦隊基地的重力則扭曲為與正常太陽城重力相反的方向,走在星際艦隊基地,頭頂是星空的方向,腳踩的方向朝向太陽。 太陽城能夠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重力的操縱,若是無法控制重力,在太陽城這種結構中生活是很不方便的。 黑暗時代末期,人類厚積薄發,不光出現了大量高階職業者,還出現了許多銘刻在史冊上的科學家,重力控制研究的科學家及其整個團隊都被書寫在課本上,是王呂十七學生時代的學習內容之一。 走進太陽城外側的星際艦隊基地,王呂十七蹲下,撫摸著看似有些粗糙,但其實摸起來比較絲滑的地面。 王曼真看到王呂十七的表現,激發了她炫耀的情緒,有些驕傲的說道:“硯久超複合奈米泡沫材料,研發者名為王硯久,是我們王家的先祖之一,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太陽城奠基者勳章獲得者,因其卓越功勳,該材料以其為名。” 太陽城奠基者勳章獲得者都是為建設太陽城立下不朽功勳的人類精英,獲得者大都是科學家,比如王硯久,比如重力控制的研究者,沒有他們這些科學家的存在,太陽城便不可能存在。 如今的時代,偉力歸於自身,但是如果考量對於人類整體的貢獻,哪怕九階職業者,也遠遠無法與科學家相比。九階職業者強的只是自身,而科學家強的是人類整體! 因此才會有大量科學家被記錄在史冊上,銘刻在豐碑上,印刷在書本上,大多數人類或許不能成為科學家,但要銘記他們的貢獻。 王家的始祖是強者是英雄,付家的始祖也是強者是英雄,數千年過去,除了他們的後人,沒幾個人能記住他們,但是這些科學家會被一代代銘記,王曼真身為王家人,也以祖先中出現過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自豪,甚至炫耀。 王呂十七雖然上學時不算努力,但也不至於啥都不學,只是相比於同齡人不夠努力,比起自己前世來,還是要努力許多,自然也記得課本上出現過的王硯久的知識,當時還因為也姓王而多看了兩眼,沒想到竟是王家先祖之一。 所謂各大家族、各大派系,都是私底下抱團,不屬於明面上宣傳的東西,課本上自然也不會標註王硯久是元素法派王家的人。 王呂十七看著帶著驕傲自豪感的王曼真,看著她穿著一身八卦道士袍的嬌俏模樣,有些想笑,但還是忍住,點了點頭說道:“課本上記載了他的事蹟,所有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科學家都該被銘記。” 剛見面時,王呂十七就驚訝於王曼真的穿著打扮,以前世的眼光看,肯定是有些稀奇古怪的,可能她自己覺得時髦吧,元素法派帶個法,也就穿個道士法袍,王呂十七倒是一直沒表現出什麼異樣,基本的城府和涵養還是有的。 億萬人類,能夠被人銘記的又有多少?家族歷史上出現過名人,後人的自豪感是根本無法抑制的,雖然其實王曼真並不是王硯久的直系後代,但窮追上百代,還是能扯上關係的,王硯久是王家創家始祖後裔,王曼真也是嘛,說是先祖,也不算錯。 王曼真秀麗的容顏上依舊帶著自豪的表情,又說道:“以不足十分之一水的密度,達到高標準合金鋼的結構強度,而且將製備成本大幅降低,實現大規模使用,這種程度的科技突破,兼具實用性,實在是偉大。” 看得出,王曼真是真的為之自豪,甚至專門瞭解了材料效能,一般人記住科學家的名字就不錯了,哪會了解的這麼仔細。 這項研究也確實偉大,如果沒有王硯久的研究突破,人類是無法構建太陽城的,整個太陽系,除去太陽,總質量大約二點八乘以十的二十四次方噸,再除去母星和月星,再除去偏遠的短時間不好利用的小行星,人類利用了大概除太陽外百分之九十多的太陽系質量。 就按照二點四乘以十的二十四次方噸計算(不足百分之九十,因此實際利用要超過這個數字),也就是2.4億億億噸,太陽城面積為十二億億平方公里,轉化為平方米,是一千二百萬億億平方米,只需要簡單相除,就可以算出每平方米的質量大概是二十噸。 也就是說,幾百米厚的太陽城殼體結構,從內表面到外表面挖出一個長度為幾百米、橫截面為一平方米的長方體,就是二十噸左右的質量,實際平均的話,會超過二十噸,接近二十二噸的樣子,畢竟太陽城總質量計算時取得值小了一些。 就算考慮中空因素,密度也小的可憐,若沒有硯久超複合奈米泡沫材料,以普通合金材料構建太陽城,就算中空,太陽城厚度也得降到十幾米級別,也就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了。 “與有榮焉,雖然不是我的先祖,我們的姓氏也因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不朽的英雄們而增光添彩。”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王呂十七一直都非常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