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55章 保衛地球的戰鬥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權杖真正的威力此時被徹底的激發出來,被昆塔莎放置在特殊的裝置後,釋放出的藍色光柱立刻將兩顆星球連線在了一起,並且輕鬆的刺入了地球的核心。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公里。

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公里,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3,物質呈液態。

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公里,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公里,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3,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10^21噸,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佔整個地球的16.2%。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

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

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000~5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3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當藍色光柱刺入地核後,地球核心的地熱能便順著藍色光柱形成的通道不斷向賽博坦星球傳輸。

此時兩顆星球的狀態,就像是從一個人的體內向另外一個人抽血,只不過昆塔莎抽取的是地核的大量能量。

這些能量被傳輸回賽博坦星球的那個特殊裝置後,這顆早就陷入死亡中的星球終於恢復了一些活力,從內到外開始出現了變化。

原本裂開的地殼慢慢收縮,到處都是的裂縫也緩緩縮小,就連那些撞擊在了地球表面的傘狀物體都開始收回。

賽博坦星球獲得了新生,造成這種變化的是它吸取了地球的地核能量,但有得必有失,失去了大量能量的地球也出現了鉅變。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它也決定這地球的命運。

地核分為外地核與內地核。地球存在自轉,而地核也存在自轉,兩者是一種差速轉動的關係。

也就是說,經過一百萬年,地核將比赤道多轉了一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處於外地核上的液態物質凝結於其表面,使得地核自轉增加得非常緩慢。

科學家將地震體波穿透5200千米深的內地核,透過比較震波總的用時與從內地核表面反射回來所消耗的時間,這個時間差將揭示出內地核上方90千米處的轉速。

他們將這個資料與內地核東西半球轉速的差異相關聯。他們首先監測到東西半球存在轉速上的差異,並透過對兩個半球分界線的研究後發現它們都向東移動。

由於內地核隨著時間推移向外擴張,其外層結構就比內部更深處來得年輕,而兩個半球分界線的差動導致了內地核的自轉。所以只要獲得了分界線差動和地核擴張的引數,如此一來就能算出地核的自轉速率了。

雖然地核位於數千米深的地下,但是其依然能對地表產生影響。特別是隨著內地核向外擴張,凝固過程中釋放的熱量又促進了外核中液態物質的對流。

這種對流就產生了地球的磁場。如果沒有地球磁場,太陽輻射將長驅直入,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被抽取了大量地核能量之後,地球上立刻就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最為顯著的就是地震和海嘯。

此時全球各國代表的視訊會議還在繼續,而各地也不斷傳來了壞訊息,科學家們也將引起這種變化的研究和後果進行了通報。

科學家們認為目前塞博坦星正在抽取地球的核心能量,用大量的能量來對賽博坦星球進行補充和重組,而一旦缺少了地核能量,那地球的地核就會冷卻,隨之而來的就是失去磁場。

失去了磁場的保護,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微波爐,而生活在上面的所有生物都會像爆米花一樣爆炸。

得知了這個結果之後,面色難看的美麗國代表開口問道:“我們現在該怎麼做?”

怎麼做?

這個問題出現在了參加會議的所有人腦中,他們即使地球上人類的代表,可是到底該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件事,卻誰也沒有主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