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26章 戰爭的殘酷消耗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清丘的又一個清晨,陳重起床後來到帳篷門口向外望去,發現灰暗的天空依舊很是沉悶,也如同之前的很多天一樣還有雨點砸落下來。

現在的雨已經沒有先前那麼大了,不過這種綿綿細雨更是悠長持久。

這已經是荀彧等人祭出青龍寶玉之後的數日之後了,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大雨澆灌,地面上已經不是泥濘了,大量雨水落在地上匯聚成一條條小溪,向著地勢較低的地方流去,而更多的地方則變成了大小不一的水潭。

在這樣的天氣下,別說是以騎兵為主的西涼軍,就算都是步卒的青州軍也變得寸步難行,除此之外因為多日的暴雨,也導致氣溫大大降低,已經是溼寒之氣逼人。

陳重據守在清丘,因此後方的輜重給養雖然因為暴雨的緣故很難抵達,但總歸是可以來到,如今營中的將士們都喝上了熱騰騰的薑湯,身上也都穿上了禦寒的衣物。

很多人都以為戰爭依靠的是雙方戰力的強弱,但那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還是在速戰速決的情況下。

就像現在的局勢,那就是讓任何一方主將都十分心疼的消耗戰。

戰爭本來就是一種經濟上的對抗和消耗,如今董卓和陳重多達四五十萬的大軍都被困在了清丘一帶,不能進攻也不能退卻的雙方,就只能再次對峙起來,而他們每日消耗的物資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一名士兵一個月的口糧大約3石3鬥左右,古代北方仍然是以粟為主,再加上一些野菜熬製的湯,條件很是艱苦,除了高階將領外,很少有肉食。

沒有肉食和大量的油脂補充,這就代表古代計程車兵需要透過大量的食物來維持一天的消耗。

根據漢代一石約盛27市斤計算,3石3鬥約89斤多,以一月30天算,相當於每天3斤粟,如果僅僅以重量相比的話,相當於一天大約12個饅頭,由於漢代仍然是吃兩頓,所以每頓相當於6個饅頭的量,當然這其中的熱量應該遠遠低於後世!

相較於現代,一天12個饅頭其實並不多,對於體力勞動者來說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居延漢簡的描述符合那個年代的,並沒有誇大,所以古代士兵一天口糧基本在3斤左右,而這只是還算不錯的軍隊才能辦到,至於很多諸侯麾下計程車卒還吃不到這些。

一名士卒每日需要三斤糧食,雙方目前集結的軍隊都超過了二十萬,這就代表董卓的西涼軍和陳重的青州軍,任何一方每天都要白白消耗掉六十萬斤的糧食。

雙方的軍隊對峙了大概一個多月,按照每天消耗六十萬斤來計算,那麼總共消耗掉的糧食數量就足以讓任何諸侯吃不消了。

大軍出征自然不可能隨身攜帶太多的糧草,所以絕大部分都需要就地獵食和後勤運輸。

西涼軍最習慣的方式就是在敵佔區獵食,可惜如今的陳留郡和東郡已經被曹操使用了堅壁清野之策,剩下不多的漏網百姓,所有可用的東西也早就被董卓的人馬都掏乾淨了。

既然如此,那唯一能讓大軍維持下去的方法,那就是從後方運輸大量的糧草,而在古代運輸糧草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夢溪筆談》對古代軍隊運糧之難的闡釋。

《夢溪筆談》卷十一中記載道:每個民夫可以背六鬥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乾糧,一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十八天。

六鬥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九天的路程。

兩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的話,一次可以維持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個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後,其中一個民夫背的米已經吃光,給他六天的口糧讓他先返回。

以後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後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個人,每天吃八升米。減去一個民夫,給他四天口糧。以後的十七天三個人,每天吃六升。再減去一個民夫,給他九天口糧。最後的十八天兩個人吃,每天四升。

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可以前進十六天的路程。開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後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後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

可以說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了。而如果要出動十萬以上的大軍,那麼輜重就要佔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