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19章 無解的堆土造山 (第1/2頁)

加入書籤

面對西涼軍的猛攻,曹仁麾下的副將擦拭著臉上的汗水,用嘶啞的聲音說道:

“將軍,董卓軍士卒數量大增,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輪番攻擊,但我軍計程車卒們卻只能都頂上去,一直得不到休息,這樣下去大家都是極度的疲憊,遲早會被拖垮!”

副將所說之事,曹仁自然也早就瞧在眼中,可是士卒的數量不足,再加上敵軍攻勢太猛,他也毫無辦法。

這樣下去的確不行,曹仁大概的估算了一下,對副將說道:“如今我們已經滅有援軍,這樣吧,你命令營中士卒每一隊都分出三成的人去吃飯,休息半個時辰,如此輪番,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多少都會好一點。”

副將領命之後卻並未離開,躊躇片刻後他終於開口問道:“敢問將軍,主公可會派遣援軍過來?”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是全軍將士們此刻最想知道的,曹仁也希望曹操會派遣一支援軍到此,但對自家情況很是瞭解的他,卻知道冀州和兗州的兵力已經抽調一空,恐怕再也沒有援兵會來了。

雖然事實如此,可是曹仁卻不能實話實說,否則將士們失去了最後的希望,恐怕會對士氣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掃視了大營中或是抓緊時間休息,或是正在包紮傷口,或是抓緊時間進食,或是正在跟漢軍正在拼殺計程車卒,曹仁咬咬牙說道:“主公定然不會坐視不理,援兵隨時都可能回到!”

聞聽此言,副將滿是灰塵、油汙和汗水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連忙快步回到軍中,並且將這個訊息說了出來。

聽到大營中將士們發出的歡呼聲,曹仁卻只能絕望的苦笑起來。

這樣的戰鬥又持續了數日,當太陽再一次落山,夜色降臨,坐在椅子上的董卓望著遠處依舊屹立不倒的濮陽城,嘆了口氣說道:“當年天下無人是西涼軍的敵手,沒想到只不過區區幾年之後,曹軍居然有了如此強大的戰鬥意志,既然如此,那就用最笨的辦法吧。”

李傕、郭汜和張濟等人心領神會,連夜就開始準備起來,董卓所說的最笨的攻城之法,其實就是堆土造山。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戰爭當中非常常見。為了獲取勝利,軍隊有時候的確需要克服一些惡劣的自然環境。然而,為了打敗敵人而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去改變地形地貌。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開始向亞洲進軍。為了瓦解波斯在地中海的制海權,亞歷山大大帝決定佔領地中海沿岸的各個港口,從而令波斯艦隊無法獲得補給。

在這一過程中,有個名叫泰爾的城市不願讓亞歷山大的軍隊入城,結果惹惱了亞歷山大大帝。後者一怒之下,決定派兵攻打泰爾城,史稱泰爾圍城戰。雖然馬其頓軍隊兵強馬壯,可泰爾城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攻下的。因為該城四面環海,而且城牆都是圍繞海岸線建立的,根本沒有可供登陸的地點。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果斷下令,讓工匠和奴隸填海造路。

經過數個月的努力,亞歷山大的部隊終於將路修到了泰爾城下。於是,無數攻城器械開始猛攻泰爾城。最終,在海軍配合下,泰爾城被攻陷。

為了發洩怒火,有8000名泰爾人被馬其頓軍隊殺害,另有名泰爾人被貶為奴隸,結局非常悲慘。

董卓所說的堆土造山也是軍隊常用的手段,但需要的人力太多,所以一般規模都不大,可也有例外的時候。

公元66年,第一次猶太戰爭爆發。為了反抗羅馬人的殘暴統治,無數猶太人揭竿而起,加入了反抗大軍。然而,隨著羅馬軍隊的猛烈反撲,猶太人的起義被迅速鎮壓。

到公元72年,猶太起義軍只剩下了馬薩達要塞這一個據點,此時的羅馬軍隊也將這座要塞團團包圍,打算將起義軍悉數消滅。儘管羅馬人在兵力上佔據著絕對優勢,可馬薩達要塞卻易守難攻。該要塞四周全是懸崖峭壁,與周邊的最低落差都在300米以上,想要強攻根本不可能。為了攻打要塞,羅馬軍隊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造一座土山來彌補落差!

這種土山並非是那種簡單用沙土和石塊堆起來的小土包,而是一座高達上百米且能夠運送數噸攻城器械的真山。

為了造山,羅馬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數月施工,終於造出了一座長600多米、高200多米的人工山。同時,他們還把數十米高的攻城塔順利運送到馬薩達要塞的城牆前。

當發現自己已經無險可守之後,要塞內的猶太人選擇自殺。

如今董卓所做的就是這樣,他既然調來了大量的漢軍士卒,還俘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