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02章 幽州張遼戰閻柔 (第1/2頁)

加入書籤

投降這種事情,就像最可怕的一種疾病,而且傳染性極強,一旦出現之後就會迅速的擴散。

一支軍隊開始有人投降,也就證明了士氣已經極為低下了,可見公孫瓚這見死不救的舉動,對麾下將士的傷害有多大。

陳重大軍來到易京之後,雖然有能力將其死死圍住,但卻還是使用了“圍三闕一”之策。

所謂的“圍三闕一”或者叫做“圍師必闕”,是古代乃至現在攻城拔寨之時的極為狠毒的一招,但是卻很有用。

當然,這種招數也並非毫無技術含量,所留出來的這條路也是很有講究,首先這條路要崎嶇,適合埋伏,埋伏當然是為了清理逃出來的軍隊的。第二,這條路要確保唯一性,不能讓敵軍四散而逃。

自古以來,在戰爭中使用這“圍三闕一”的將領極多,可見此舉很有效果。

只要雙方不時必須要殲的死敵,那麼如果仗著人多勢眾部圍嚴實了往死裡打,守城或者被圍的敵軍發現逃跑無望之後,自然就會拼死抵抗,戰鬥到最後一刻。

這樣一來,守軍的鬥志會被激發的極為高昂,每個人都知道反正橫豎是個死,還不如奮戰而死。因此即使最後包圍方取得勝利,損失也不會小,損耗也是極大。

不過使用了“圍三闕一”之後,留了一條生路給敵人,那麼在還有逃生之路的情況下,被圍的敵人就會喪失鬥志,最後做鳥獸散各自逃命。

此番便是如此,陳重留下了一面未攻,白日裡還算罷了,一到夜晚便有不少軍民從此逃離易京。

對於易京城中逃出的百姓,陳重並沒有攔阻他們,至於離開計程車卒和將領,那必須都盤將其俘獲。

在攻城戰開始之後,還只是夜裡有人偷偷逃離,可是在公孫瓚對己方將士見死不救之後,逃跑的人就逐漸增多,甚至在數日後達到了日夜都有人離開易京的程度。

陳重再次等待公孫瓚軍隊的徹底崩潰,而張遼和高順在其他地區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幽州境內,除了公孫瓚之外,還有因為劉虞死後,起兵進行反抗的鮮于輔、齊周、鮮于銀和閻柔這股勢力。

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都是劉虞的舊部,在各地召集了數萬兵馬,而閻柔年少時曾被烏丸、鮮卑俘虜,後來卻得到他們的信任,所以招攬了數萬烏丸和鮮卑的胡兵,兩方合兵一處與公孫瓚做對。

這股勢力的騎兵極多,雖然兵力數量比不上公孫瓚,但勝在機動性極強,在各處遊擊進行騷擾,還很難被剿滅。

原本擁有大量騎兵的公孫瓚是有實力剿殺掉鮮于輔、齊周、鮮于銀和閻柔等人,但無奈的是袁紹大軍來襲,他只好將主力部隊調到南方抵擋強敵。

袁紹和公孫瓚激戰數次,公孫瓚麾下最強的白馬義從遇到了袁紹麾下麴義率領的先登死士,最終導致慘敗。

公孫瓚連戰連敗,導致主力受損,雖然袁紹被曹操和陳重逼迫退兵,卻也無力去對付閻柔等人了。

如今陳重要入主幽州,那必然不會留著閻柔這股勢力,所以便派出大將張遼去對付他們。

對付閻柔這種麾下大半都是胡人的勢力,想要不打仗就能勸降他們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外族人的思想與大漢之人並不相同,崇尚強者,欺軟怕硬才是他們的規則。

只有打疼了之後,這些來自烏丸和鮮卑的胡兵才會屈服,因此在張遼出征之前,就已經跟陳重和許攸等人商議好了針對他們的對策,那就是先打後談。

在幽州這種平原地帶開戰,就與其他地方並不相同了,因為一馬平川並且雙方都是以機動性極強的騎兵作為主力,很多計謀和戰術在此都無法使用,最常見也是最正常的戰術就是雙方真刀實槍的進行碰撞。

人群出現在平原上,遠遠地有鼓聲傳過來,每一個鼓點就像是巨人的喘息聲,他們正在蓄積力量和仇恨以及勇氣,等待最後的碰撞。

激盪的鼓聲讓每一個人都心潮澎湃,也讓雙方將士的戰意逐漸提升,血液開始沸騰,讓大家都做好了戰鬥準備。

鼓聲慢慢的停止了,而兩方的大軍也在逐漸靠近,這就等於宣告戰爭就要開始了。

果然,在雙方都來到了既定的距離後,閻柔一方的胡兵從本陣中分出一支,這支騎兵的速度不斷增加,直奔張遼軍的左翼。

胡人的騎兵在戰鬥素養方面要比中原軍隊更強,畢竟他們從小就生長在馬背上,而漢朝的騎兵大多是從軍之後才開始訓練,雙方的訓練時間就差距了一二十年。

胡人的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