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8章 鏖戰無功必自危 (第1/2頁)

加入書籤

雷薄縱馬回到了本陣之中,雖然他撿回了一條性命,但身上爺帶著三支弩矢,看起來頗為狼狽。

這些弩矢並沒有穿透雷薄身上的鎧甲,所以他也沒有受傷,只是這種陣前被如雨般箭矢覆蓋的恐懼,傷到了他的心理。

數千跟隨了雷薄多年計程車卒,除了幾百個僥倖逃回來了之外,其餘人都以各種各樣怪異的姿勢仆倒在地面上,而地面上的土色也被鮮血浸溼,變成了一種暗紅色。

紀靈並未去安慰剛剛逃的性命的雷薄,而是望著對面的軍隊,很是震驚的問道:“敵軍到底有多少弓弩?”

這個問題的確讓每一個跟青州軍交戰的將軍和士卒不解,因為在這個時代,弓才是主流遠端武器,弩雖然也有,但因為威力,以及射速、設計、製造和材料等等問題,所以並未大批次的被使用起來。

大約在3千年以前,我國就發明了弓箭,這是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明;說明人類開始使用複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力量,以瞬間爆發的形式將箭彈射出去,這說明人類已經具備了機械儲存力量的知識。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

弩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

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準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宋應星(1587~約1666)的《天工開物》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記述了測試弓弦彈力大小的方法:“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

弩在軍事領域的發展得益於複合弓和銅弩機的發明,否則憑其較短的拉程,是無法與弓的殺傷力較長短的。

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在這一點上就遠不如弓的便利性。

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於防禦和伏擊,射擊的連續性則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

在強度方面弩已經足夠了,所以強並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展方向,簡化成小型的框架,減少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這個時代,所有的弩都是大型弩,因此製作不易,攜帶不便,很難製造出成建制的弩手部隊。

陳重來到這裡,在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隊之後,立刻就開始增強他們的戰鬥力,而相比於需要訓練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弓箭手,打造一支弩手部隊,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

來自宇宙時代,並未在數個異世界中冒險的陳重等人,並不缺少最好弓弩的設計圖,唯一欠缺的就是製作材料。

佔據了青州之後,陳重全力製造弩箭和火藥彈這兩種遠端武器,也少量製作了一些八牛弩,不過那東西太過的笨重,所以數量遠遠少於前兩種。

如今在這壽春城前,初次見識到青州軍遠端攻擊能力的紀靈和雷薄等人,真正的被這種恐怖的覆蓋式火力震懾住了。

想要對付這種射程遠,數量多的弩箭部隊,那麼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利用騎兵的快速機動性迅速拉近雙方的距離,一旦短兵相接,弩兵的優勢就全部喪失,甚至還不如其他的近戰兵種。

其二就是重甲步卒,他們依靠身上的堅固鎧甲,也可以對抗弩兵箭雨的覆蓋式攻擊,只可惜這個時代的鋼鐵產量也極低,想要打造出一支真正的重甲步卒,耗費的也是極多。

如今青州軍既有配備了全身重甲的陷陣營,又有大量的弩兵,可以說是遠近皆強,已經不是一般的軍隊可以對抗的了,尤其是袁術麾下這些缺乏訓練,裝備不足,士氣也不高的三流之軍。

初次作戰失利,原本還想著爭奪功勞的紀靈和雷薄等人,此時有些騎虎難下了,但想到城中還有一位心胸狹隘的皇帝袁術,他們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了。

除了紀靈之外,雷薄、陳蘭、楊弘、李豐、梁剛、樂就等人都在袁術面前誇下了海口,要為袁術懲治陳重這個惡賊,所以此番誰都跑不了,眾將只能依次率領本部兵馬上陣衝鋒……

紀靈等人估計錯了一點,那就是他們低估了陳重軍中攜帶的弩矢和火藥彈的數量,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並無合作,如同為燈添油的戰術,導致了數萬士卒的陣亡。

如果紀靈等人齊心合力,所有將領一擁而上的話,那麼依靠人海戰術他們還有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