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3章 大軍南下收廣陵 (第1/2頁)

加入書籤

袁術在稱帝之際,實際上已經佔據了揚州的絕大部分和徐州的廣陵郡,以及豫州大半,勢力範圍北抵陳、沛;東臨下邳、廣陵;南至會稽東冶;西接劉表的江夏,坐擁揚、豫、徐三州十郡之地,整個東南幾乎都屬於袁術的勢力範圍。

不僅如此,袁術還擁有多達五十萬的兵馬,可謂是實力雄厚,堪稱天下第一。

然而袁術看似強大,他的缺陷和弱點也是極多。

首先就是袁術的性格,此人勇而無斷,奢侈荒淫,自高自傲,並且還不喜歡聽人勸諫。

出身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術和袁術就跟曹操等人不同,他們都瞧不起寒門子弟,因此麾下投靠者雖多卻不精,在這一點上遠遠比不上其他諸侯。

除了性格上的巨大缺陷之外,袁術不體恤士卒和百姓,橫徵暴斂也非長久之計。

然而袁術做過的最大錯事,那就是悍然稱帝,這堪稱是他目前為止最大的敗筆。

天下大亂,袁術初到淮南不久,就已經動了僭逆之心。

袁術覺得傳聞中的“代漢者當塗高”說的就是自己。他認為自己名字中的“術、路”是對應“塗”字的;又認為袁氏是土德,五行中火生土,袁氏必然替代漢室(火德)。

另外袁術還派人從孫堅手中奪來了那枚傳國璽的贗品在手,以你次更堅定了自己能夠代替漢室的信心。

此後袁術還多次拉攏陳珪、張範等名士,均遭到拒絕,但是袁術仍然不死心。

北方袁紹、公孫瓚、曹操和陳重這幾路諸侯打成一團的時候,袁術實在是忍不住了,也顧不得閻象等人的反對,在九江郡宣佈稱帝,下屬稱臣,把他任命的九江太守改稱淮南尹,諸如此類,比擬天子。

然而在此時稱帝完全是巨大的錯誤,即便是董卓控制住了天子,也只是廢立而已,自己即便再如何權勢滔天,也不敢取而代之。

在原本的故事中,無論是孫權、劉備還是曹操,對於稱帝之事都斟酌良久,可見此事絕對不可操之過急。

因為如今還是漢朝劉家的天下,各路諸侯都有取而代之之心,但誰也沒有傻到率先表露出來,以免大義有虧,被人群起攻之。

袁術如今稱帝,他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袁術也成為了眾矢之的,而且已經出現了弊端。

在袁術稱帝的訊息傳出來後,本就有私心的孫策在江東脫離袁術而自立,並且逐走袁術任命的丹楊太守袁胤,並連帶使得袁術的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在收到孫策的書信後,棄袁術投孫策,使得袁術喪失江東等大片土地,勢力為之一挫。

如此的形勢下,袁術還跟袁紹聯盟,派出了八路大軍進攻兗州和徐州,這更是不智之舉。

相比於袁術的愚蠢,袁紹可比他這位兄弟聰明瞭許多,而且還狠狠的坑了袁術一道。

袁紹和袁術定下的計劃是兩方同時出兵,袁紹同樣分兵兩路,一路攻向渤海郡和青州,一路進攻魏郡和兗州。

袁術則出兵攻打兗州南部和徐州,這樣的話,袁紹和袁術就形成了從南北合力夾擊曹操和陳重的態勢。

按照這樣的局面繼續下去,就可以讓陳重和曹操兩人首尾同時遇襲,只能分兵長途奔波進行抵擋。

然而袁紹卻並沒有如約定行事,他直接放棄了陳重那一邊的戰線,將所有兵馬集合在了一起,全力進攻曹操。

袁紹這樣做很明智,因為他今非昔比,早已經不時當初雄踞冀州時候的那樣兵強馬壯了。

在跟公孫瓚、曹操和陳重三方作戰的這段時間,袁紹軍損失慘重,士兵數量大減,而且大將顏良和文丑也都被斬殺。

與其進攻兩個目標,最後毫無所得,不如猛攻一方,取得勝利,這就是袁紹和麾下謀士現在的想法。

當然這樣一來,袁紹就坑了袁術攻擊徐州的張勳兵馬,但對於這一點,袁紹毫不介意,或者說他根本就不關心袁術的死活。

按照原來的作戰計劃,袁紹要先攻渤海郡和青州,陳重為了保住兩地,就必定要抽調兵馬和將領支援,到時候張勳等人率領十五萬大軍來襲,徐州必定會被輕易攻下。

可惜就因為袁紹的自私,張勳等四名戰將,兩人背叛投降,兩人戰敗被斬殺,十五萬大軍被降服了大半。

袁紹沒有去動陳重,不過他卻全力去對付曹操,魏郡一線戰火重燃,而陽平等地也被波及。

曹操派遣重兵對抗袁紹的大軍,袁術派出的大將紀靈、雷薄,陳蘭和陳紀也率領十五萬大軍再次攻進了兗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