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7章 太子自斷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並未動怒?” 不少官員聽到這話,都很是詫異的看了眼李善長。 江浙楊家九族盡誅,與其牽連者,同誅九族。 再加上眼前這九十三人當眾被斬。五萬前軍、兩萬親軍同錦衣衛一道前往江浙。 如此懲處,不算動怒? 這李善長怕是沒睡醒吧! 和周圍官員不同,聽到李善長這話,劉伯溫緩緩點頭。 縱然身旁不少官員都豎著耳朵,可他卻毫不避諱,甚至就好像故意說這些人一樣,朗聲開口道: “善長兄所言極是!” “正如陛下所言,江浙世家乃區區螻蟻妄圖撼山,這些傢伙還不配天子發怒。” “嗯.....” “可射殺敲擊登聞鼓的百姓,斬首五品員外郎,此等喪心病狂之舉,陛下應該震怒才是。”李善長嚥了下口水的同時,看了眼旁邊那九十三具屍體,心裡終究還是有些意外。 “此外,民間工匠私制火藥,江浙之人勾結倭寇。” “諸多罪行,罄竹難書。” “依照陛下的性子,如此懲處,當算的上是輕饒!” 被李善長這麼一說,百官心頭不由一怔。 也是此時,眾人這才反應了過來。 的確,誅連九族,於大明刑法之中的確算的上是嚴懲。 奉天門前斬首九十三名罪徒,這手段也算是剛猛。 可問題是,龍椅上坐著的可是朱元璋! 此等大罪,如此懲處,對老朱而言當真有些輕饒的意思了。 “善長兄,怎麼你也糊塗了!” 見身旁官員都放慢了腳步,顯然是在等他繼續開口。 劉伯溫輕笑一聲,淡淡說道: “若是陛下查辦此事,如此懲處,的確算的上輕饒。” “可你仔細想想,處理此叩闕案的究竟是誰!” “嗯?”李善長愣了數秒,隨即道:“你是說....太子殿下?” “正是太子殿下!” 劉伯溫猛的提高音量,掃視周圍一眾官員後,朗聲說道:“太子殿下仁慈,故而不追究我等之過。” “饒是在下出身江浙,可依舊未因江浙叩闕案獲罪。” “諸位同僚不過與江浙之人書信往來,太子殿下豈會嚴懲?” “更何況昨日殿下命我等書寫罪己詔書,為的不就是寬恕百官?” 劉伯溫這話不少官員聽後都覺熟悉,昨日那戶部員外郎鄒磊也是如此說的。 “誠意伯慎言!”詹同忙湊到劉伯溫跟前,急忙說道:“昨日鄒磊便是多說幾句,故而被賊子梟首,還請誠意伯慎言!” 詹同自知鄒磊之死多半不是江浙世家所為。 他出言提醒劉伯溫,也是讓他小心得罪天家。 只不過! 劉伯溫雖明白詹同的意思,卻還是當即大笑了出聲。 “詹尚書,聖君在上,朗朗乾坤。” “大人還擔心在下被宵小所害?” “陛下親至江浙,諸多宵小安能遁形?” “只是在下提醒諸位,罪己奏疏可要如實的寫,不然即便太子殿下想要饒恕我等,恐怕也要先治一個欺君之罪!” 語罷。 眾人還在沉思之際,劉伯溫大步便朝宮外走去,李善長也是緊隨其後。 而等兩人離開皇宮,李善長還是難壓心頭好奇,疑惑問道: “劉基,你斷非浮誇之人。當眾鼓吹殿下仁慈,打的是什麼心思?” “在下哪有什麼心思....” “還裝?” 見李善長表情猛的嚴肅了起來,劉伯溫便也不再掩飾,臉色凝重的同時低聲說道:“正如善長兄所言,江浙之事斷不會輕饒。” “凡與江浙有所牽連者,一個也逃不脫!” 劉伯溫看了眼身後的文武百官,與李善長上了同一駕馬車後,這才繼續說道: “然我朝大多官員絕非大奸大惡之徒,且大多都與江浙有所牽扯。” “京兆府蕭沉,他雖知有百姓進京鳴冤卻不作為,既不協助江浙剷除鳴冤老婦,也不為國分憂將那老婦保護起來,送到御前。” “若放到其他朝廷,蕭沉此舉最多不過是個失職之罪。” “可在我大明朝,在陛下和太子的眼中,蕭沉此舉便是十足的賊子幫兇!” “而似蕭沉這般,以不作為的手段,協助江浙世家的,都在少數。” “大多官員不過是收了江浙的禮物,卻未踐踏國法,相助他們。” “善長兄你說,這些收了江浙禮物的官員,該如何處置?” “這.....” 李善長一時還真被劉伯溫給問住了。 若按大明律,饒是沒有亂法之舉,可一旦收受賄賂便是死罪。 可李善長大抵也能猜到,除了似詹同這般出身世家,家中殷實的官員。 其他官員恐怕或多或少都收了江浙的禮物。 若以律法,想來是要處死一大批官員。 然而年中中都案、胡惟庸案剛過,此時又斬了九十三名地方官員。無論朝中還是地方,都是勉強填補官職,此時也實在不該大興屠刀。 “所以,你哄騙官員自供,將與江浙往來寫到罪己詔書中,這便是讓太子殿下自行斟酌,哪些人該殺,哪些人不該殺?” “正是!” 劉伯溫長嘆口氣,“此案過大,影響頗深,需以諸多賊子人頭平息民怨。” “而殺悖逆猖狂的江浙世家,總好過殺那些僅收受賄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