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二千五百三十六章 高官厚祿辦教育 (第1/2頁)

加入書籤

範泰聽得心神盪漾,猛地一擊掌,大聲道:“高,實在是高啊!這樣的設想,實在是…………”

他正要繼續說下去,突然想到了什麼,眉頭微微一皺:“大帥啊,只是這個天才的設想,也需要人力物力,就算天下各處賦閒的儒家士人肯出來到地方上的庠序裡任職,那些用於教學的藏書,只怕也是不夠吧。這次的京口庠序,我和我的十幾個學生,就是把家中的藏書都拿出了大半,且不說別的儒生是不是肯這樣獻出藏書,就算肯獻,只怕也沒法在整個大晉,處處州郡,都這樣搞啊。”

劉裕點了點頭:“課本確實是個大問題,這點我會想辦法來解決,現在的情況,也不可能全國處處都搞庠序,一來是沒這個人力和物力,再一個世家高門和玄學之士們會怎麼看,怎麼做,現在也不好說。如果他們想到這種庠序會最後導致他們徹底地失去權勢富貴,只怕會拼命反對的。現在我們北府軍內部是不是能全力支援,也不好說,起碼今天還需要我來鼓舞大家送子弟去讀書,要是有進一步的壓力,那大家是不是還會堅持,還要走著瞧啊。”

範泰點了點頭:“是的,如此大事,不是一蹴而就,得慢慢來,我可以讓我的弟子門生們在教書之餘,多去抄錄經籍,尤其是給小孩子們上課的蒙學和四書五經,優先編寫出來,這點可能還要請大帥幫忙,讓您可以調動的幕僚,文士也從事這項工作,如果有個四五千人抄書,那兩年左右,可以有個兩到三萬套課本,足以讓人完成基本儒學的入門了。至於以後想要進一步提高,恐怕還得入國子學,太學這樣的國家官學,去學一些高深的經籍。”

劉裕微微一笑:“這樣還是太慢,而且我在三年之內,一定會發動大戰,北伐收復失地,我的幕府中的文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可能到時候還要反過來需要庠序中的子弟從軍幫忙。”

範泰的臉上閃過一道失望之色:“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恐怕只有慢慢來了,還是按你說的,先讓京口的義士子弟,功臣後人們上學,慢慢地在擴大到別的地方好了。”

劉裕的眼中閃過一道冷芒:“範先生,不必悲觀,劉長史正在推行新法,也許可以很快地弄出大量的書籍出來,而不用再象現在這樣靠人抄書,費時費力了。”

範泰睜大了眼睛,不信地搖著頭:“很快地弄出大量書籍?這怎麼可能呢?自古以來,書籍的傳承和謄寫都是最麻煩的事,歷代大儒,往往都需要門下成百上千的弟子抄寫經籍,以作為授業考核,一方面抄一遍也是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把典籍流傳,你說不用這種辦法,還有別的辦法嗎?”

劉裕微微一笑:“天機不可洩露,暫時還沒有嘗試成功,不過我相信,很快會有好訊息,如果我們每年可以生產十萬套以上的經籍,那把儒家經學,算術木工,醫書推步之術,傳遍天下,也不再是難事了吧。”

範泰笑了起來:“若果如此,那天下幸甚,萬民幸甚。”

劉裕點了點頭:“在此之前,還需要先生多加努力才是,不管怎麼說,就算有書,也需要足夠多的授業先生,才能傳道,授業,解惑。書可以想辦法快速弄出來,可是教書的人,還得靠先生多多費心了。”

範泰正色道:“我相信,只要這京口的庠序搞得好,那天下計程車人才子,都會紛紛轉投儒門經學,為國效力的。到時候,這人手不足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不過,也請大帥以後能增設一些朝廷的官位,以解決這些庠序先生的品階,畢竟,如果不能當官為吏,人是不願意出來受徵辟的。”

劉裕正色道:“此事我一定會解決,朝廷是有人員定製的,開多少庠序,收多少學生,就會相應的有多少先生,就象我們京口的庠序,有你這個祭酒,還有四個博士,此外我的幕府中還拿出了六個參軍,主薄的編制,京口郡裡也拿出了四個從事的名額,如果不是有這近二十個官員編制,想必先生也是不會出山的,您得給自己,也給自己的學生們一個交代。”

範泰笑道:“要是天下各處庠序都有這麼多當官的名額,那肯定人人爭先恐後想來從教了,只是我也知道,這是大帥特意超擢的,按朝廷法度不可能如此。”

劉裕沉聲道:“現在朝廷的事情,已經一步步地走上正軌,對外北伐不是急於一時,我現在想做的更多地是整頓內部,教育事關人才,事關國家的未來,只有讓百姓都豎立起為國盡忠,舍小家為國家的觀念,才能真正地動員舉國之力,玄學之道,只求自己利益,不顧他人,這是大晉百年來始終無法集中國力北伐的根本原因,我要北伐,就不能再這樣,所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