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19章 掛職長寧 (第1/2頁)

加入書籤

第419章 掛職長寧 省工行的貸款,很快就批下來了。

居然比以前商量好的六千萬,多了二千萬,劉長河大喜。

還一付派頭十足的表揚顧秋,“小顧縣長,不錯,我很欣賞你這種作風,辦事幹練,雷厲風行。”

顧秋道:“謝謝縣長誇獎啊!那咱們是不是可以分贓了?”

劉長河哈哈大笑,最後,教育局這邊,分了三千萬,剩下的都給劉長河搞市政工程。

能為他撈到錢,貸到款,劉長河當然高興。

一個城市的建設,發展,離不開資金週轉,劉長河心很大,準備把幾個大的專案,一次性全上了。

可資金上,差一個好大的窟窿。

用劉長河自己的話說,誰能為自己搞到錢,誰就是最有能力的。在平時工作中,他的意見自然也能被自己採納。

顧秋一下為他解決了幾千萬的問題,他當然對顧秋的態度自然很不一樣。

更不要說,這是一位,有多重背景的副縣長。

貸款一下來,顧秋就開始按預算給下面發放資金,這些資金都是分批,按工程進度進行發放的。

此次工程比較浩大,主要原因,就是涉及到全縣。顧秋在長寧縣搞教育事業改革,扶持的事情,上了市,省等多種報紙。上面說的是,長寧縣勵精圖治,著手教育事業改革。

這樣的報道一出來,劉長河就臉上有光了。

因為報道上,沒有說出顧秋的名字,提到的是以長寧縣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唬頭。

當然,也請顧秋說了幾句話,但顧秋自然以縣委,縣政府的指示來說話。

何漢陽說,劉長河這次撿了個大便宜。

的確,劉長河這段時間,性格居然沒有象以前那麼火爆,常以笑臉示人。

據秘書透露,劉縣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怕有記者萬一來訪,板著臉太不好看了,因此他要保持愉悅的心情。

當報社和電視臺採訪的時候,劉長河當仁不讓,“關於教育事業這個話題,在我市的洪山縣已經走到了前頭,我們做為全市的經濟龍頭縣,要迎頭而上。我不想誇海口,說什麼超過洪山縣,趕上洪山縣絕對不是吹牛皮。我們會把長寧縣教育事業建設,納入今年工作的重點。爭取在一到二年內,讓全縣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寬敞,明顯的大教室裡安心上課,讀書。”

顧秋聽他這麼說,摸了下鼻子。

現在他針對的只是邊遠山區,農村裡的中小學。如果要在全縣都,這筆資金可差得太遠。

劉長河分明是個既不想掏錢,又要面子的人。

照這樣下去,王副縣長真的就只能靠邊了。

因為你滿足不了領導的虛榮心,他是不會聽你的意見。

顧秋看過下面送上來的報告,建一座二到三層樓的小學,大約需要資金近四五十萬。

鄉鎮,農村的小學規模不大,一般只有十幾間教室。人數也不會太多。每個班,二三十個人,一個年級二到三個班。

小學六年,不會超過二十章教室。

一般情況下,有十二三間教室,基本可以夠學校週轉了。

照這個模式,顧秋手裡這筆錢,應該夠用。

再說,按現在的狀況,他只能想辦法解決教學樓的問題,不可能滿足全部條件,能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的教室裡上課,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

為了節省資金,顧秋親自下鄉,進行了部分調整。

針對交通條件好的村莊,他選擇了二村,甚至三村合併。

把這兩筆錢合成一筆錢,能避免重複浪費,還能做更多的事。

這些地方,除了把教學樓翻新,連教師的住宿樓,也一併建好了。

對於那些交通不夠發達,路途又遠的村莊,顧秋覺得還是給他們獨立一所學校,哪怕是再浪費錢,也要把學校建起來。

這些地方,往往只有幾個班。而且只有一到四年級,等孩子們大一點,他們就轉到鄰近的學校去讀書了。

顧秋當然想,把這些節斂下來的錢,在教學樓建好之後,能夠改善一下學校的其他條件。

因此,對這項工作,他抓得極嚴。

他和秘書,經常下鄉,而且都是不通知對方的情況下,到工地突襲。他相信自己步步緊跟,下面的人就不敢再做亂。

在工程建設中,顧秋心裡明白,下面這些人貓膩太多,花樣重出不層,因此他只能用這種手段,一來考察民情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