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9章 你們在拿朕尋開心? (第1/2頁)

加入書籤

趙鼎說道:“刑部給出的初審,一共有五名官員牽涉其中,分別是戶部度支司錢帛案主事李春河,戶部度支司主簿孫志,軍器監少監張道明,軍器監主簿王遠山,還有鹽鐵司鐵案主簿官劉崇。”

趙寧一聽,好傢伙,他們還真是拿當朕猴耍啊!

這麼大一個案子,審了半個月,給了朕五個人出來。

而且中最大的只是個主事!

主事七品官,主簿九品芝麻小官,少監七品官!

“大理寺呢?大理寺沒有審?”

“大理寺也審了,不過大理寺以最近刑案繁多為由,派遣了一個人過來,這個人最近說是感染了風寒,病假在家。”

“御史臺的人呢?”

“御史臺的官員主要是在旁記錄,以做彈劾,並未直接參與審問。”

趙寧頓時怒拍桌案,霍然而起,他想說點什麼,但卻又沒說。

這是拿朕尋開心呢!

這麼大個案子,後面就這麼幾個芝麻小官?

什麼主簿都出來了!

鹽鐵司鐵案主簿只是一個管制鐵賬目記錄的基層官吏。

你說他參與到軍器監的甲冑腐敗中來?

你們當朕是傻子嗎!

趙鼎說道:“官家息怒,此案還在查,臣會竭盡全力查下去的。”

這件事,若是沒有趙鼎這個同知開封府尹參與進去,恐怕最後連這五個人都不會給。

然後不了了之。

這一刻,趙寧深深感受到了大宋朝官僚體系的腐敗和黑暗。

“鄆王呢,不是說鄆王與此事有關嗎,有最新的證據嗎?”

“暫時沒有,臣去查過,鐵並不是鄆王賣給軍器監的,而是河北磁州的一個冶鐵廠叫王尋的商人賣的。”

“但是這個冶鐵廠的商人每年向軍器監售賣大量的鐵,少則10萬斤,多則50萬斤。”

“這個人什麼背景,軍器監為何會採購他的鐵?”

大宋朝是有一套嚴格的禁榷制度的。

禁榷就是國營專賣。

例如鹽鐵。

不過與漢代不同,大宋朝鐵礦開採民間不允許,但冶鐵卻是對民間開放的。

這一制度是為了充分地利用民間冶鐵技術,提高鐵的產量。

畢竟大宋朝對鐵的需求已經空前提高,無論是軍事還是農業,都急需鐵。

與民間商人大量合作,也是大宋朝的特色之一。

其中河北磁州就有不少冶鐵廠,據說後世的考古學家還在磁州挖掘過不少宋代的冶鐵廠。

然而,合作歸合作,卻不是每一個商人都能跟朝廷合作的。

能合作的,都是有背景的。

像王尋這種賣鐵量,已經是大規模合作。

50萬斤的數字背後到底是什麼?

“不過臣向汪似打聽過,王尋是一個叫李忠的人推薦的,那個李忠正是鄆王府的管事。”

“這個李忠呢,抓起來了嗎?”

“去鄆王府問過,說李忠在兩個月前就回了老家。”

趙寧微微一怔,這……

這尼瑪……

趙寧想了一會兒,這件事該如何處理呢?

這已經不是軍器監案單方面的事了,還牽扯到官僚懶政,甚至官官相護,包庇了事。

“分兩條線去查吧,讓刑部、大理寺審,你不要再去幹預他們的審案,朕臨時給你成立一個專案司,讓皇城司的人協助你,你全權審查,不需要向刑部和大理寺彙報,直接向朕彙報。”

趙鼎立刻就明白皇帝想要幹什麼了。

大理寺和刑部交了五個小官出來,皇帝明顯是不滿意。

如果繼續攪合在一起審,費力不討好。

分出兩條線,讓刑部和大理寺審,皇帝並不指望他們能給出真正有用的,而另一條線才是關鍵,另一條線查出來後,直接給司法流程判案。

這樣做,就是透過這種臨時組建的專案司查案後,打大理寺和刑部的臉,進一步襯托出那些官員的不作為。

這樣就有理由對大理寺和刑部進行人事整改了。

妙啊!

趙鼎心中不由得對皇帝的安排稱讚起來。

之前聽說當今趙官家在擔任太子的時候,是一個極其低調且樸素的人,不顯山不露水的。

現在看來,竟然是一個斷事分明的英主。

他說道:“臣領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