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12章 西域故土(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高昌回鶻?”範致虛疑惑道,“高昌回鶻遠在玉門關外的西域,他們怎麼來了?”

“回鶻人已經數十年沒有與我朝有任何聯絡,恰逢我朝對西夏用兵,他們來了,恐怕別有用心。”

陳規說道。

對於回鶻人,大宋還是瞭解的。

從宋太祖建立大宋開始,回鶻就對大宋有朝貢,對大遼也有朝貢。

這個朝貢,斷斷續續,但一直延續到宋神宗年間。

所謂的朝貢,就是經貿。

趙寧道:“宣嵬名安惠和李良輔。”

不多時,嵬名安惠和李良輔到了。

“臣參見陛下。”

趙寧問道:“回鶻人你們二人可有了解?”

嵬名安惠說道:“陛下,這回鶻人與夏國之前一直有商貿往來,而且過去數十年,多次派兵突襲夏國河西之地,歷代夏主皆在河西有佈防。”

李良輔也說道:“回鶻人對河西之地垂涎三尺,一直想據為己有。”

眾人面面相覷,趙寧說道:“回鶻人來興州了你二人可知?”

“臣剛才有聽人說起。”嵬名安惠說道。

“你認為他們來這裡做什麼?”

“肯定是打探虛實。”李良輔搶答道。

“哦?”

李良輔說道:“陛下對夏國用兵的訊息必然已經傳出玉門關,回鶻人想借著商貿的名義來檢視情況。”

“那他們下一步想作甚?”趙寧問道。

“必然是圖謀河西之地。”

這就說得通了,恐怕回鶻人剛開始還並不知道大宋大力討伐西夏,是透過目前河西的情況做出的行為舉措。

折彥質在河西作戰,回鶻人知曉後,便來到興州打探虛實。

若是大宋與西夏兩敗俱傷,回鶻人恐怕會趁機出兵東進玉門關,奪取河西之地。

趙寧說道:“傳回鶻使者。”

不多時,回鶻使者便進了大殿。

回鶻使者見殿中眾人,又看著上面的趙寧,行禮說道:“尊敬的夏國國主,我叫龐特,是畢勒哥汗的使者,前來進貢,並致以最真摯的敬意。”

龐特雙手捧著一個木盒子。

這種交流並不需要翻譯,顯然這個時代,漢語是國際語言。

雖然各地漢語發音有區別,但如果慢點說,仔細聽,能聽懂。

孫傅走上去,接過盒子,並且開啟。

裡面是一尊玉佛,看做工,就知道不是中原的物品,但也可能不是回鶻人制作的。

高昌漢化比較嚴重,哪怕是後來的回鶻人到了高昌,手工業和藝術品也大多漢化。

趙寧注意到龐特旁邊站著一個面板棕黑的男子。

趙寧立刻就認出這個人來自哪裡,差點就脫口而出:阿三!

孫傅說道:“使者,在你面前的不是夏國國主,而是普天之下的共主,天朝上國的天子。”

龐特怔了怔,說道:“不知是天朝上國的天子在此,實在失禮。”

“不知者無罪。”趙寧淡淡說道。

這個龐特不可能不知道興州已經被宋軍佔領,他必然不是第一次與西夏人打交道,發生了這麼大的事,只要抵達興慶府,就知道了。

但他裝作不知道的樣子,趙寧也不揭穿他。

“使者到興州來,所謂何事?”

“並無它事,僅僅來做做買賣。”龐特笑道,“我們帶了許多貨品來了,希望天子能允許我們在城內做交換。”

“都是什麼貨品呢?”

龐特說道:“有獨峰駱駝、大尾白羊、室刀、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玉石、玉佛、玉鞍勒、玉轡、玉帶、玉越斧、琥珀,另有龜茲僧人獻梵夾、菩提印葉、念珠、舍利、佛骨等。”

趙寧突然問道:“閣下旁邊這位是?”

“這位是我的一位朋友,他來自更加遙遠的伽色尼國,也是一位商人,常年與我們商貿。”

趙寧點了點頭。

在大唐時期,印度人還經常會出現在長安的街頭。

不過到了大宋時期,別說印度人了,隨便一個胡人若是出現在汴京城,恐怕要引起圍觀。

當然,也不是說汴京沒有胡人,有從西域過來的胡商,但很少。

更別說印度人了。

歷史上的宋人,整體趨近於保守。

但是據趙寧對歷史大致脈絡的粗淺瞭解,是知曉這個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