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71章 李乾順的死局(第一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報!陛下,我軍主力被宋軍攻破了!”

斥候將這個絕望的訊息送到了李乾順的面前。

李乾順神色動容,驚呼道:“我軍騎兵主力何在?”

嵬名安惠卻大聲道:“陛下,快快撤吧,此時撤還來得及!”

“我主力騎兵何在!”李乾順聲嘶力竭地吼道。

又有斥候飛奔而來:“陛下,我軍右翼騎兵衝破宋軍左翼防線,但右翼騎兵被宋軍擊潰了!”

“右翼居然被擊潰了?”李乾順怔了怔,反應過來,連忙說道,“傳令後備隊立刻從正面進攻宋軍!快!”

嵬名安惠大呼:“陛下,已經來不及了,我軍大敗……”

“閉嘴!”李乾順怒道。

轉身又向任得敬說道:“立刻傳朕命令!快!”

任得敬愣了一下,反應過來,立刻去執行。

許多人在看到歷史事件的時候,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用一個已經確定的結果去推導過程,再在過程中找原因。

例如用李乾順失敗這個結果,卻推到過程,就只會無意識地去找那些可能存在的錯誤,即便可能那不是錯誤,也會被認為是錯誤。

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任何事件都有其偶然的一面,也有更深層次原因的一面。

這種簡單的歸納,如果放在這次的宥州之戰,無外乎是:宋軍有新武器,李乾順在最關鍵時刻犯了錯誤,他不該盲目自大,這些年西夏賺了錢,擴充了軍隊後,李乾順就膨脹了,他有很多次機會,再猥瑣發育的,卻不逃走。

這些說辭,都不算錯,但過於簡單。

這些都只是初級的認知。

宋軍有新武器不假,這是宥州之戰其決定性作用,並不是火炮和炸藥,而是那支在短暫的停歇下來,會毅然決然救助受傷戰友的軍隊!

為什麼大家堅定地去救戰友?

為什麼以前的宋軍做不到?

次要原因是軍制強制性,主要原因是軍需物資和俸祿都給的足夠。

就像你的老闆如果給你一個月3000元,讓你操年薪三百萬的心,你不會幹。

但給你300萬,讓你幹一百萬的活,老闆就算提非常苛刻的要求,你都會執行。

所以,一支強悍的軍隊,才是關鍵。

而有一支強悍的軍隊,必須保證充足的錢和物資。

要保證充足的錢和物資,就必須有一套執行良好的後勤和財政體系。

而且想要士兵們拿到的錢不貶值,還得豐富物資,對沖通脹。

這些是什麼?

這些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體現。

說到底,軍隊和武器,是果,而不是因。

因是有了強大的綜合國力,才能重整軍隊,呈現出強悍的結果。

哪怕沒有火炮,宋軍跟西夏人在宥州打得兩敗俱傷,李乾順就能贏嗎?

反倒是李乾順此時做的這個決定,有那麼一點翻盤的機會。

為什麼?

如果按照嵬名安惠的說法,撤。

橫山防線都已經丟完了,張浚的十萬大軍已經渡過了瀚海,即將抵達靈州。

他往哪裡撤?

他只有這一次機會,就是用預備的2000鐵鷂子正面再衝擊一次宋軍的主力軍陣,在戰局徹底落幕之下,將宋軍主力軍陣快速衝散。

如果兩邊的主力都潰散了,中路的戰場將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別忘了,李乾順還有中途退下來的一批中型騎兵。

他的最終目的是趁亂去趙官家的營帳,擒住趙官家。

只要這個目的達到了,別說宥州之戰,就算張浚達到了興慶府,他也得乖乖撤兵。

這就是李乾順在這個時候做出看起來如此不理智決定的根本原因。

正如趙寧後來說道:那些嘲諷李乾順蠢的,是他們的資訊掌握程度和認知水平尚未達到,以為世界是按照一套非常表層的軌跡在執行著。

就像他們嘲笑袁本初志大才疏一樣。

當然,宏觀歷史由無數個小事件組成,在漫長的時間裡,矛盾相互撕扯,再往一種必然的趨勢去演變。

而在微觀的數個月,或者數天,亦或某一刻,偶然不期而遇。

李乾順最後的孤注一擲,未必不能翻盤,可惜偶然來了。

任得敬拿了兵符,飛奔到尚未出擊的那支鐵鷂子軍面前,他說道:“陛下已經撤退,命令我等立刻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