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19章 朱熹(第一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大宋的讀書人們從未遇到過今天這樣的局面。

他們翻閱了古籍,查詢了先賢的聖典,無論如何都找不出一個議法院這樣的存在出來。

自古立法,皆為君王一言堂,皆為君王而立法。

所以才說是王法,而不是說民法。

王法的本質就是君王的法,君王言出法隨。

可是議政院這個存在,實屬奇怪,他居然在每一個行政衙門設立兩個議法官。

立法的發起是從上而下,但是立法的程式,卻是從下而上。

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以宰相為首的東府,在立法上完全失去了權力。

眾所周知,稅收歸東府管。

例如現在東府覺得民間出現太多商業漏稅,嚴重影響了朝廷的稅收,原因是商業法存在漏洞,但東府卻不能自己修改商業法了,而是必須提交給議政院。

這就出現了一個讓一部分人堅決反對的問題:東府失去立法權,商業法存在漏洞,東府想要修改,必須走流程到議法院,議法院在召集議事,這個議事的過程就非常複雜了。

複雜到議法院讓各路的州府、縣提修法意見,然後再議事,再最後投票做出決定,做完決定後,再組織專門的人修改法案。

修改完後,再提交稽核,初審由議法院審,複審由東府和議法院聯合審,終審到皇帝陛下那裡。

一整套下來,快的話一年,慢的話十年也說不定。

於是立刻引起了一批人的強烈反對。

這批反對的人到底有多少,無從得知,但是反對的聲音,在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迅速壯大。

理由也很簡單:如此這般,朝廷想要解決民間問題,會被束縛住手腳,使得問題沒辦法得到及時解決。

從解決問題這個出發點來去反對,這個反對理由,不是那麼容易推翻或者被懟回去的。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到了靖康二十年六月,正是夏風含波,青蓮浮綠的季節。

這一日,一個少年郎騎著馬,意氣風發地抵達汴京。

他的到來,引起了汴京學術界的轟動。

準確的來說,是引起了儒學界的轟動,其他學派也有人聞風而來。

畢竟這年頭,大宋的學術界早已遍地開花。

例如新學的格物學、法學、市場學、貨幣學等等。

格物學中又分了物理學、生物學、農學、天文學。

還有一種叫新道學。

儒學已經從一家獨大,變成只是諸多學術中的一種。

畢竟新學已經抓了十幾年時間,一個少年假如七歲開始接觸新學,現在已經成長到二十幾年了。

這是新一代人的崛起。

但若說儒家徹底消失,也是不可能的。

儒家之所以能在歷代王朝長盛不衰,也有儒家不可替代的優點。

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本身都是好的。

至少宋哲宗、宋徽宗時代的儒生,許多都還在世。

這個少年的到來,似乎一下子喚醒了汴京沉寂已久的儒學。

據說他五歲讀《孝經》,六歲能畫八卦,十歲已經熟讀儒家經典,地方上稱之為神童。

後來有人提報他的名字,引薦他到汴京,進入汴京大學,卻被他本人拒絕。

他說當以聖人之學而治天下,新學是實用之學,而非治世之學。

他的名字叫朱熹。

靖康二十年的這個夏天,朱熹第一次到汴京。

在他到來之前,他的文章、書籍,曾在汴京流傳已久。

直到他本人抵達,無數人在到城外,去迎接這位少年儒學大師。

於是,這一日汴京除了青蓮與蟬鳴,還多許多這個少年意氣風發的故事。

傍晚,朱熹抵達汴京的訊息傳到了正在後苑釣魚的趙寧耳邊。

“朱熹?”

“是的,官家,臣去打聽過,聽說此人自幼便是神童,以弘揚聖人學說為己任,他今年才十六歲,但數年前,他的書就已經在各地出版,得到許多人的好評。”

“哦,朕記得之前你跟朕提過一次。”趙寧說道。

見趙官家面色如常,高俅試探性地說道:“但臣觀此人學術不正,蠱惑人心,現在到了汴京,滿城儒生皆喜極而迎,臣以為,當將此人控制下來。”

“控制下來?”

“是的,以免他在汴京妖言惑眾,影響了新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