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62章 狡詐的遼軍(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四月二十五日,李彥仙部距離葉密立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了。

這裡是耶律大石進入西域之後第一個落腳點,並且耶律大石就是在這裡建元稱帝。

這裡可以說是西遼的龍興之地。

李彥仙選擇打這裡,就是為了逼迫耶律大石出兵到這裡,這樣一來,戰線不至於被推到一千多里之外的虎思斡耳朵城。

但李彥仙顯然還是低估了耶律大石,他跑到葉密立城的時候,發現葉密立城幾乎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這與之前的情報不一致。

顯然對方的斥候在情報方面非常專業,行動早了他們一步。

這就尷尬了。

從北庭城到葉密立可是有一千里,居然撲了個空。

李彥仙立刻意識到,可能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

他先派人進城檢查了一番,契丹人收拾得還真是夠乾淨的,連底褲都沒有留下來。

這就是遊牧的好處,如果換做是農耕,想要短時間內撤走,不是那麼容易的。

李彥仙感慨道:耶律大石為了跟我們對峙,連龍興之地都可以說撤就撤,此人難對付啊!

當天,李彥仙也撤了。

但接下來撤退的路上,宋軍多次遇到來路不明的騎兵的襲擾。

是契丹人嗎?

經過好幾次交手之後,李彥仙發現對方並非契丹人,而是回鶻人。

他立刻就知道了可能是拔悉密的人。

當初李彥仙攻克北庭城,北庭回鶻人兵敗,但並不意味著回鶻騎兵就此完全消失。

至少畢勒哥之子拔悉密逃了,他逃走之後,就一直在天山以北的草原召集潰敗之兵。

高昌背後本身就是遼國在撐腰,他必然去找了耶律大石。

此番自己到葉密立,葉密立城空了,說明耶律大石已經提前佈局,那回鶻人在這裡出現,也就不奇怪了,只能說是耶律大石佈局中的一顆棋子。

作用就是不斷襲擾宋軍,不斷給宋軍造成困擾,說不定契丹騎兵已經做好突襲的準備。

李彥仙不敢掉以輕心,並且他下令加快撤兵的次數。

接下來數天,回鶻騎兵的數量逐日增多。

最開始只有一兩千,接下來則增加到了四五千,直到四月底,竟然增加到了近萬人規模。

這應該是拔悉密手中所有的兵力了。

他們不斷糾纏宋軍。

宋軍每每以強勢的攻擊姿態擊退回鶻人,到了四月三十日,近萬回鶻騎兵發動了對宋軍猛烈的衝鋒。

雙方經過大半天的廝殺,回鶻人落敗而走。

雖然擊退了回鶻人,但李彥仙卻越發感到不妙。

五月初一一大早,斥候頻繁送來情報,表示在周圍發現了一些牧民正在放牧。

這正常嗎?

這當然正常!

天山以北的牧場極其廣袤,原本就有著許多牛羊。

但這也不正常!

因為之前就沒有刺探到這麼多牧民跑來放羊,怎麼現在就突然出現了這麼多呢?

李彥仙在戰略層面確實有欠缺,但是戰術層面的各種操作,他絕對屬於名將佇列中的。

他當即就認識到,可能是契丹人的險境。

所以他沒有對那些牛羊產生任何想法,也嚴禁全軍擅自行動。

到了五月初三這一天,宋軍距離北庭城僅有四百里。

這個時候契丹人終於忍不住了,統兵而來的是耶律大石麾下大將額兒布思,此人作戰極其驍勇。

他統帥三千契丹騎兵,另外有五千突厥騎兵,還有五千回鶻騎兵,總兵力在一萬三。

額兒布思對宋軍悍然發動進攻。

宋軍也無所畏懼,展開隊形,與遼軍在草原上展開正面作戰。

長達大半個月的行軍,使得宋軍還是很疲憊的,戰鬥力受到影響。

雙方打了半天,一時間也難分勝負。

額兒布思傍晚的時候退兵,李彥仙並未追擊。

別看雙方一出手都跟地動山搖海枯石爛似的,其實雙方都有顧慮,雙方都擔憂對方有伏兵。

所以打的快,退的也快,退了之後都沒有相互追趕。

第二天,額兒布思又來了。

雙方又打了一場,依然沒有勝負。

遼軍總傷亡千餘人,宋軍也接近千人。

直到第三天,宋軍距離北庭城僅有兩百里不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