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88章 趙諶的機會來了?(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趙諶帶著人在一路收割著人頭。

北門外的戰場,已經綿延十數里。

左右兩路的戰場,幾乎呈現一邊倒,宋軍在矮子群裡殺得人頭滾滾。

各處已是混亂不堪。

不知在何時,忽然響起火炮聲,日軍軍陣中傳來的。

一枚枚鐵炮在空中劃過,砸在宋軍中,頓時撕出一條條血痕。

但這顯然無法改變大局。

趙諶抬起頭望著中路的方向,日軍主力在那裡,什麼軍陣,什麼陣法,都已經沒有了。

雙方的中路是一片混戰。

他擦了擦臉上的血,扔掉已經砍翻卷過來的斧頭,從腰間抽出一把鐵骨朵,帶著人朝中路後方殺去。

周圍的宋軍,殺得甲冑上沾滿了血。

當然,那都是日軍的血。

中路的情況,日軍也並未佔什麼優勢。

連引以為傲的長弓,在火炮面前,也黯然失色。

經歷了心驚膽顫的對峙後,雙方進入白刃相接的狀態。

日軍中路有一萬大軍,兵力可以說相當充實。

相比下來,宋軍中路只安排了三千,顯得過於單薄。

可是雙方一進入短兵相接後,日軍前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崩塌。

這個時候,日軍才真切感受到與宋軍之間的差距。

當年宋軍與金軍之間差距巨大,野戰幾乎一戰擊潰。

但那種差距是軍隊紀律和意志之間的差距。

而此時,宋日雙方的這種差距還不只是單純的軍紀和意志。

日軍作戰不可謂不兇殘,這些武士常年刀口舔血,並不怕死。

但是,雙方體格、軍備、搏殺之間真實的差距,並非意志力和不怕死能填補的。

一個宋軍幾乎能打五到六個日軍。

更別說中路的前鋒,是赫赫有名的步人甲。

藤原忠通哪裡能想到,這一仗的諸多因素,都不是他能預料的。

也不知過了多久,中路打得實在扛不住了,開始有人狼狽逃竄。

藤原忠通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他慌忙從帥臺下來,下令剩餘的主力趕緊撤。

這仗打得一塌糊塗。

人數多,卻被宋軍壓著打。

可是,當藤原忠通剛收拾好,準備撤,斥候最新的情報瞬間令他頭皮發麻。

他的主力後路,被趙諶給切斷了。

一時間,藤原忠實六神無主。

“報!將軍,中路不支,已經潰敗!”

聞此,藤原忠通一口血噴了出來,卻強忍著,在親衛軍的簇擁下,打算突圍而去。

但眼下再突圍,哪有那麼簡單?

更大範圍的混戰開始了,半天的廝殺,北城外,十數里到處都是混亂的人群。

地上散落地破爛的旌旗、鎧甲,插著斷刀,斷刀邊滾落著人頭。

更多日軍如同退去的潮水一樣,四處逃散。

東城門外雙方殺得正酣,藤原賴長忽聞北城主力大潰敗,驚恐萬分,倉促之間下令撤退,以求自保。

下午的時候,北城外屍橫遍野。

倉皇驚恐之象,無處不在。

倒是西城門的平忠盛,並未輕率進攻,反而穩紮防禦,保留主力。

可一份又一份壞訊息,領平忠盛面色蒼白。

他憤慨道:“藤原公卿,世主權謀,不諳軍事,卻一意孤行,落得水城大敗!嗚呼哀哉!”

隨即,平忠盛命人一邊在前面放置拒馬,一邊撤退,避開宋軍鋒芒。

平忠盛的話,無疑揭露出日本速戰速敗的根本原因。

藤原氏已經在日本掌權數百年,這個家族在正史上的這個階段,氣數將盡。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日本貴族的整體墮落,導致這些人根本沒有實力再支援日本這個國家。

否則後面的保元之亂也不至於借用武士的力量。

貴族整體墮落的歷史現象,在中國也上演過,那便是大唐開元和天寶年間。

可以說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就是門閥和寒門的階級矛盾,在經濟發展到了瓶頸後,被徹底激化,導致的一場群體撕裂。

快要到傍晚的時候,北城外已經看不到活著的日軍。

剩餘的日軍有的往大野城逃去,有的往海邊逃去。

天黑之後,一路數百人的宋軍舉著火把,上了大野城的山路,便開始極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