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2章 大宋力學體系之始(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陳規說道:“官家說得有道理,就是加速度。”

“陳卿可真是奇才!”趙寧說道。

“這都是格物院的諸位一起努力的結果。”陳規很謙虛地說著,“是丁朋想到了斜坡測試,以時鐘作為精準時間測量,陳數耐心地對測試做了多次修正。”

“當然,離不開當初陛下在格物院設定的一套全新的度量衡。”

趙寧倒是不敢居功。

他雖然在這裡面起到了作用,但其實也就是度量衡和一些思維的啟發。

真正的實操,都是格物院這幾位親自上的。

要測出重力加速度,其實不算難。

至少對於21世紀的人來說,理論模型很簡單。

畢竟伽利略已經用最簡單的方式做過。

歷史上,公元1590年,伽利略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重力測量。

他利用球在斜面上的滾動,測得球在第一秒內走了49米,第二秒時走了147米,第三秒時走了245米。

由此推得球在二秒鐘所走的距離比一秒鐘增加98米,三秒鐘所走的距離也比二秒鐘增加98米。

從而得出重力加速度的數值為98。

不過對於古人來說,是未知的,且度量衡和計時器都無法滿足的。

當初為了加快火藥劑量精準度配比的革新,他根據後世的度量衡,編寫了新的度量衡給格物院。(第253章)

後來用椰子做了自由落體的啟發,也僅此而已。

而且新的計時器時鐘也是陳規自己做出來的。

如果真的要趙寧來實操,他比陳規的優勢更大,可能會提前得出這個數值。

但這樣,起到的作用反而沒有格物院自己去做更大。

科學實驗重要的不只是那個結果。

科學實驗更重要的是一整套嚴格認知和操作過程。

如何更精密地去搭建測試現場,需要製作哪些工具,實驗當中會出現什麼意外情況?

這些都必須實操,不是張嘴就來的!

反覆實操後,得出一些科學的思維方式,例如歸納法和演繹法。

要知道,擋住科學發展的最大的道路不是迷信。

科學恰恰是在宗教最盛行的歐洲發揚光大的。

那科學最大的阻礙是什麼呢?

是想當然!是想當然!是想當然!

將普通人那些發散的、毫無邏輯、想當然的、僥倖的思維打碎,再重新組合,這是科學理論所必須經歷的。

這些都是老師無法教授的,必須自己親自去動手,不斷去學習,反覆去思考,慢慢形成的。

等形成之後,編製成理論知識,傳遞下去,讓學生繼續去實踐。

至少趙寧認為,成功測算出重力加速度這件事,對格物院在物理實驗過程方面起到了重塑作用,這有利於以後其它的實驗。

科學不能急躁,基礎要打牢。

“好!好耶!”一邊的趙淳坐在椅子上鼓掌,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淳哥兒,你很開心嗎?”

“開心啊!”

“為何開心呢?”趙寧問道。

“很有趣。”

“什麼很有趣?”

“不知道,就是感覺陳侍郎做的這件事很有趣。”

趙寧溺愛地摸了摸他的小額頭。

“官家。”陳數突然說道,“臣有一事困擾於心。”

“你有何事,但說無妨。”

陳數問道:“我們測算出重力加速度後,能做什麼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趙寧笑道。

見趙官家面帶溫和的笑意,陳數心中的緊張略有緩和。

趙寧說道:“古人在製造工具、器皿、農具,甚至水車一類的物什的時候,出發點是為了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只要這個實際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了。”

眾人點了點頭。

趙官家說道:“但是眼前的問題解決,不代表我們真的知道為什麼能解決,也不代表我知道下一次如何改進。”

這就是科學和科技的區別。

科技解決眼前的問題,但是科學卻研究事物的規律,去詮釋這個世界的規律,搭建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體系。

只有搭建起了這套科學體系,才能快速迭代科技,否則很容易陷入原地踏步。

趙寧繼續說道:“例如我們的火炮,為何只有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