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77章 銀行儲備金(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些都是陳旉多年種田的經驗所得。

當然,這一年的陳旉尚未寫成《陳旉農書》,還只是真州西山隱居的那個一邊讀書一邊種田的閒雲野鶴。

趙寧心有感觸,農業時代的中國,對內治理的技術,絕對是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的。

在生產力有限的年代,各類人才,會苦思冥想,觀察、總結各種規律,將生產力發揮到極致。

趙寧又說道:“先生於目前的農田耕種可有好的建議?”

陳旉想了想,說道:“一曰適應天時,農事必知天地時宜,則生之、蓄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無不遂矣。”

“二曰選田,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與早田、晚田等各不相同,坡塘的堤上可以種桑,塘裡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使得農、漁、副可以同時發展。”

“三曰施肥,雖土壤異宜,顧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地力常新壯。”

這話的意思是,施肥要適當,例如趙官家的莊稼苗長得確實好,可是莊稼粒卻殘缺不全,就是施肥失誤所致。

“四曰人治,莊稼好壞,賴於人,農家居住近於田者,便於耕作。”

陳旉已經從面到點,說得很全面了,也說得很深刻。

而且他的思維框架很清晰,不像有些官員,彙報一個工作,說得一團糟,不知重點在何處,什麼都說,最後什麼都沒說。

“善!先生所言,朕甚感欣慰!”

趙寧已是大喜,人才就是第一生產力!

這樣的人才,在農業時代,可與統帥三軍的元帥相媲美。

眾人也連連點頭,覺得這個衣著普通的中年男子一席話,讓人心悅誠服。

這真的是常年在田裡苦心鑽研才能,並且勤加思考,才能總結出來的。

趙寧感慨道:“近年來,金賊多次南下,民生凋敝,百姓難安,朕心甚痛,欲廣招天下奇才之士,為朝廷所用,救世濟民。”

“朕早聽聞先生有大才,今日得見,誠不我欺也!”

“朕想請先生入格物院,又入東京大學農學院任教,先生可願意?”

陳旉頓時有些不知所措,他緊張地說道:“天子垂憐,草民一介寒苦農夫,有幸陛見聖顏,不敢居心自傲。”

“且草民常年隱蔽山野,不知朝廷禮數,若為官,怕失了禮數,辜負陛下一番好意,實在難以雙全。”

趙寧知他這種技術類的人才,是有社交恐懼症的,不太願意與那些成天喝酒、吹牛的官僚為伍,才如是說。

趙寧說道:“先生大義,如今蒼生凋敝,百姓罹難,朕寢食難安,請先生助朕!”

“朕在格物院為先生留了官職,先生若不願上朝,可隨時告假,沒有朕允許,任何人不得隨意差遣先生,先生可自由出入東京,先生若需要什麼,隨時有人安排。”

趙寧很真誠地看著陳旉。

“天子器重,草民無以為報,願鞠躬盡瘁!”

陳旉算是正式進入格物院,進入東京大學。

陳旉的到來,無論是新學,還是農業技術,都往前跨了一大步。

下午的時候,趙寧對趙鼎說道:“朕已經跟陳旉說明,他會著述他的農業心得,他的農業心得多適應於水田眾多之地,一部分也適用於北方。”

趙鼎說道:“前些日李光奏疏上來希望朝廷在淮西推行新政,臣倒是覺得,陳旉可以先出一部分手稿,闡述多項水田耕耘之術,在淮西推行。”

“沒錯,朕就是這麼想的,但淮西還缺一個時機。”

“臣愚鈍,不知官家所指?”

“若要向農家推行新策,必須有完善的監鎮官監察執行,才能面面俱到,現在派往淮西的監鎮官有多少人?”

“有九十五人,皆是新官學出身,有六十人是原京畿路的保正提拔上來的。”

趙寧說道:“那便將收成作為監鎮官考核提拔的重點,由政事堂出具完善《監鎮官考核條則》。”

“官家說得是,此事交給臣來辦。”

“陳旉出的第一版手稿,要儘快印刷出來,發放給各地官員,尤其是監鎮官,教導農民因地制宜,每一個監鎮官都必須對陳旉的手稿倒背如流,這一點尤為重要。”

“官家,既然淮西監鎮官大部分已經下去了,淮西新政,臣覺得可以先在壽春府開始推行。”

趙寧思考起來。

現在宋金基本上可以確定到了休戰期,淮西現在本就很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