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47章 李寶徵南海諸國之策(第一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李堃望著萬丈碧波,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安。

他說道:“此去三佛齊有近萬里,若是孤軍深入,我軍無迴旋餘地。”

“所以我們先去渤泥國。”李寶說道,“我大宋有諸多海商從廣州到麻逸,再從麻逸到渤泥,這一條航線是非常穩固的,在渤泥國站穩腳後,最後進攻三佛齊也不晚。”

“但朝廷讓我們直接出兵三佛齊。”

“朝廷又沒有給官方文書說什麼時候必須到三佛齊,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李寶拍了拍李堃的肩膀說道,“你不必擔心了,錢相公現在進入中樞做宰執,有他給咱們撐腰,咱們打敗三佛齊,比什麼都重要,打不下來,說什麼都沒用。”

蒲羅新說道:“李總管,據下官瞭解,渤泥國是三佛齊的臣屬國,三佛齊多次對渤泥國用兵,如果我們先到渤泥國,三佛齊很快會知道我們的行蹤。”

“那又如何?”

“知道我們的行蹤後,三佛齊人會提前籌備大軍,三佛齊有戰船一百艘,再加上伊斯塔赫利五十艘,一共一百五十艘,而我們只有三十艘。”蒲桑原皺起眉頭思忖起來,“單說數量上,我們是比不過的,雖然我們的船比他們大,卻也只能智取,不可輕舉妄動了。”

“這你就不必擔心了。”李寶神秘地說道,“等到了渤泥國再說。”

眾人商議完,眼看天空烏雲密佈,李堃說道:“暴風雨要來了收帆,進入船艙。”

眾人迅速將甲板上的物什收拾了一番,便進入船帆內。

海船製造技術,到了宋朝已經非常先進。

一是宋朝本身很重視海貿。

這朝代與開國君主的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唐朝實際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心胸廣闊,做事大度,這才奠定了盛唐的海納百川。

趙匡胤開國的時候,就極其重視商業,重點強調要規範海貿,所以趙宋海貿十分發達。

海貿發達,自然對造船技術有了大量的積累,產生突破。

二是宋朝科技有了一個比較大的提升,給造船奠定了基礎。

三是阿拉伯人在這個時候,已經展開了東西方的海貿,大宋吸納了阿拉伯人造船的優點。

例如龍骨帆船,就是阿拉伯人的技術。

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宋的海船也有了龍骨。

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艘宋船能容納好幾百人。

李堃走進船艙內,宋軍士兵也都回到船艙,船艙的中下層囤積了一年的食物。

此時已經是下午六點,外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船體晃動。

船艙內火光搖曳,有專門的人盯著火光。

周圍計程車兵們則各自坐下,吃著晚餐。

這種暴風雨,他們早就習以為常。

李堃坐在自己的辦公間,他的書桌上擺了一排書籍。

在昏暗的燈光下,李寶、李堃、蒲桑原等人聚集在這裡。

“這張圖準確嗎?”李堃問道。

“絕對準確。”蒲羅新說道,“這可是下官多年在海上航行,收集了多方商人的情報繪製而成。”

他指著麻逸說道:“麻逸(菲律賓中部)到渤泥國的航線是從這裡走,這一帶可以看到許多大宋商船,還有渤泥國和三佛齊的商船,從麻逸到渤泥,大約四十日可以抵達,從渤泥到三佛齊,三十日之內可以抵達。”

這些在現在民間出版的《南海諸國志》裡其實有記載,無論是趙寧穿越過來的這個時代,還是正史上,都有比較明確的記載。

不過蒲羅新說道:“走渤泥國,是為了我們能夠設立一條退路,萬一在凌牙門和林加失誤,我們可以退居渤泥國休養生息。”

他又指著另一個地方說道:“這裡是古暹國(馬來西亞瓜拉龍運),在林加以北八百里,也有來自廣州府的宋人到此買賣,也可以作為我們的退路之一,缺點是它距離林加太近,敵人很容易就追上來。”

李寶盯著這份海圖出神,他開始陷入沉思中。

李堃則說道:“渤泥國臣屬於三佛齊,那我們得先打掉渤泥國才行,否則一旦我們深入凌牙門,渤泥國從後面偷襲,就不妙了。”

“下官倒是有個主意。”蒲羅新說道,“讓戰船群停靠在無人發現的岸邊,派一艘船在渤泥國海港靠岸,補充一些必要的水、蔬菜和水果,將那裡變成我們退路據點。”

李堃說道:“這樣也行。”

“不,這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