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65章 虛偽的仁政(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莫儔說道:“陛下,臣若是沒有記錯,陳參政參與了河東路銀行和各地州府關於修路貸款的新政,推動了民間商社、國營商社與地方衙門之間的配合,這對修官道有很大的功勞。”

按照新的布政司衙門配置,左參政是管理一路財政的。

這也是為了順應朝廷對經濟發展的計劃。

在過去的大宋朝,朝廷的確鼓勵商業,可是在金融資本層面還沒有完善的體系。

然而,金融資本是商業的催化劑。

想要發展商業,沒有規範的金融資本是不可能的。

銀行誕生之初,就是趙寧對商業佈局的開始。

銀行作為金融控制中心,分成地方分行和京師的總銀行。

總銀行有印鈔的權力,分行是不能印鈔的。

鑄造貨幣這種權力,從漢武帝開始,就收歸京師了。

但是分行卻可以給商社借貸。

透過將銀行的錢借貸出去,給商社充裕的資本,來擴大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商社則在未來幾年透過盈利,歸還銀行本息。

這是21世紀經典的宏觀經濟手段之一。

當然,在21世紀健全且複雜的商業商社裡,不僅僅有銀行這個資本,還有民間的風險投資機構。

風險投資機構顯然還不適用於目前的大宋朝,暫時沒有必要去考慮。

而這一套新的政策,是需要各個衙門相互配合的。

那如何撮合各個衙門?

自然需要各個衙門之上的一個衙門。

這個衙門需要牽涉到行政和財務兩條線的重合。

於是左參政這個職位就出現了。

它的職責是管理各個州府衙門財政,財政與銀行體系發生了深入融合,左參政需要代表地方,根據朝廷下發的任務,與平級銀行的衙門進行協商,配合完成銀行借貸與地方衙門的關係。

也就是剛才莫儔說的那些。

趙寧點了點頭,說道:“修官道這件事,是朝廷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各地官府衙門能調動地方國營商社配合私營商社,調節與銀行借貸關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畢竟以前朝廷並沒有短時間內,讓如此多的衙門參與進來,配合去做一件事。”

“能做成這件事,說明是有能力的官員,後面其他各路若要執行,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

陳政賢心中已經樂開花,他說道:“都是陛下聖明,臣豈敢居功自傲。”

眾人一看趙官家誇讚陳政賢,更是覺得今日這朝堂上有些事基本上已經成了。

陳政賢也覺得自己的政治生涯終於可以開始扶搖直上。

“對了,你剛才有什麼想要說的?”趙寧問道,“你但說無妨。”

“陛下,臣想說,如今金賊已經不敢南下牧馬,西夏人蜷縮在瀚海以北,瑟瑟發抖,我大宋兵鋒之盛,四海皆懼,陛下天威使群酋破膽。”

他先是吹噓了一遍。

隨即話鋒一轉,說道:“然國庫有盡頭,人才有上限,今北邊兵數甚多,消耗甚巨,若使其財能補於民,則社稷永安,必四海昇平,昔年唐太宗與民休息,才有貞觀之治。”

他見剛才趙寧提及了李世民,轉口就開始提李世民。

見趙官家似乎沒有反對,陳政賢繼續說:“四海之民,求仁政若河魚求水焉,陛下若要有千古聖名,當以為仁政恩澤萬民。”

趙寧問道:“如何施以仁政?”

“百官替天子牧民而守一方,若使上下和睦,不興殺戮,則仁德在官,官仁則德顯,是以教化民眾,風化淳樸。”

他這話的意思是,想要民間有仁政,得先對官員仁慈,官員感受到了仁慈,才會影響到民間,仁、德都會在民間流傳開,民眾自然就會變得安分守己。

這民眾一安分守己,天下就太平了。

這就是仁政的好處。

這是儒家的標準話術。

只不過被陳政賢偷換了概念。

儒家認為的民貴君輕,就是要對百姓好一點,要同情和愛護他們。

沒說什麼要對官員好一點屁話。

但是,陳政賢卻將官員這一層給摻雜了進去。

他表面的重點在說仁政,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趙官家對官員仁一點。

世界上最頂級的詭辯就是十句話裡有十句話都是真的,但是換一種說法、換一種順利,便因果顛倒。

“百姓得以仁德,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