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36章 你少跟朕來這一套!(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陛下,這是今年北方諸路的糧稅。”梅執禮將靖康九年的匯總呈遞上來。

準確的來說,現在北方諸路大部分都沒有稅收了。

那叫田租,是給朝廷的田租。

在新農政下,每畝田給的田租極少,一畝田也就10斤田租。

但即便如此,北方諸路也收上來了1000萬石。

梅執禮強調了一遍:“淮東和江東的也在這裡。”

這兩個地方也是推行了新農政的。

“另外,荊湖北路今年的農田數量已經到了3500萬畝,在過去今年,有近兩百萬人從江南西路流進荊湖北路,開墾出近五百萬畝。”

趙寧仔細看著這些資料。

梅執禮繼續彙報著:“荊湖北路的戶籍數,也從過去的65萬,增加到近百萬戶,大多數是從江南西路過去的,還有一部分是荊湖北路的自然增長,這樣既充實了荊湖北路的人丁,也開拓了荊湖的良田。”

趙寧不由得點了點頭。

“僅僅今年從荊湖北路、江南西路賣到江東、兩浙路的糧食總量已經超過三百萬石,這個數字還在增加當中,且海運從占城、交州出來的糧食也不在少數。”

“河北、河東的糧食情況呢?”

“從東南流入到河北、河東的糧食,高達五百萬石。”

五百萬石,相當於6億斤。

平均每個人每天吃兩斤糧食,6億斤,可以供300萬人吃100天。

這無疑大大緩解了河北、河東的糧食焦慮。

梅執禮再次強調道:“也是因為朝廷去年在河北打了大勝仗,所以民間許多商人願意將糧食排程到河北去賣。”

趙寧問道:“河東的糧價現在如何?”

“每石大約六百文,即便是正在修官道的上黨,也是這個價。”

“張九成調動了多少民力在修路?”

“大約三萬人,每人每月俸祿二貫,但這些人都是民間私人商社的,每人每月私人商社拿八貫,一年就是三百六十萬貫的交鈔發到民間。”梅執禮算得非常仔細,他繼續說道,“一年輸入河東的糧食有兩百萬石,價值一百二十萬貫,再加上來自京東東路、江東、兩浙的絲綢、紙、磨等商品,河東路的物價是穩定的。”

趙寧深吸了一口氣。

這代表從銀行印錢在河北、河東發俸祿,是沒有太大的通脹風險的。

也就是說,印錢這一招,目前來看,可以穩定地推進下去。

“河北三鎮、府州、麟州,都面臨移民和重建。”趙官家指著地圖說道,“重新需要大量的民力,如果採用像張九成這種修管道的方式,可否?”

“府州和麟州恐怕不行,因為地處偏遠,缺乏河流,商品運輸過去所花費的成本太高,抵達後,賣價不菲,即便陛下在那裡印錢,由於糧食供給跟不上交鈔印發,導致物價上漲,沒有收到印發交鈔的民眾,豈不是要為物價上漲負重?”

趙寧點了點頭,說道:“河北三鎮呢?”

“河北三鎮倒是可以定點選取真定、定州、河間府作為印發點,若是那裡民眾手裡多了交鈔,南邊的商人見有利可圖,會自願往那邊運糧,畢竟地勢平坦,運糧方便。”

梅執禮話鋒一轉,說道:“不過,若是陛下要全部解決河北、河東的問題,甚至陛下若是想要在西北印發交鈔,可能需要……“

梅執禮欲言又止。

“需要什麼?”

“江南西路的糧食產量非常高,但江南西路現在是免稅,且沒有進行新農政的改制,糧食還掌握在地方大地主和官紳手中,兩浙路也是,福建路的良田有限,暫且不算。”

趙寧立刻知道梅執禮想要說什麼了。

梅執禮繼續說道:“夔州路、梓州路、成都府路,都是沒有經歷新農政的。”

“如果江南西路和兩浙路能夠推行新農政,就能充分盤活民間的糧食,不至於被大地主們把控,爛在糧倉裡。”

“地主們更願意高價賣給沒有糧食吃的佃戶。”

趙寧站起來,走到地圖前,他的目光落到了南方。

當初迫於北邊金國的軍事壓力,暫時對南方妥協、免稅,且擱置。

現在?

梅執禮在一邊繼續說道:“南方的糧食產量遠高於北方,若是想要在北方投入交鈔建立道路、軍鎮,確保北方糧價穩定,就需要從南方排程更多糧食。”

梅執禮似乎全然沒有察覺到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