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84章 一出好戲!(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臣等參見陛下,萬歲聖安。”

“聖躬安,眾卿免禮。”

“謝陛下。”

官員們如往常一般站在垂拱殿。

但今天的氣氛卻格外詭異了些。

因為胡玉忠連夜被查這個訊息,已經傳開。

這東京除了美女多,眼線也多。

一有風吹草動,可能很快就傳開了,至少一些身居高位的大佬肯定都會知曉。

胡玉忠這個吏部郎中,官說大不大,說小他也不小了。

能在京師做吏部郎中,沒點後臺,無數人一輩子連看都看不到,更別說上位了。

但是在真正的大佬眼中,或者在某一些政治團體眼中,一個小小的吏部郎中,也不過是投石問路而已。

政治團體的運作模式很奇特,這跟政治這種事物的屬性有很密切的關係。

政治的屬性是什麼?

政治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那就是不確定性。

它主要表現在人心隔著一張肚皮,各方利益訴求不同,導致的矛盾不可協調。

所以,找人背鍋,是每一個政治人物必備的技能。

然而,從對人心駕馭的角度看來,你找人背鍋,其他下屬都看著,大家都不蠢。

所以,一些真正能做大的政治人物,在找背鍋俠的時候,會採取對其補償手段。

例如對方因言而丟官職,則用錢或者名望來補償。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以未來這張餅作為補償。

意思是,你先犧牲一下,被罷官了不要緊,地方上去歷練歷練,等風波平息後,找個機會重新提拔,並許以重任。

這在兩宋是非常常見的。

從最高決策者趙官家們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默許的。

因為在政治場上,你如果要真正做事,就一定會犯錯。

既然犯錯,自然要接受懲罰,但又因為人人都會犯錯,所以懲罰不會一根筋到底,大家都還有機會。

這是兩宋政治基本常態。

這也是在關鍵時候,總有人願意站出來的原因。

趙寧怎麼會不知道這種政治規則呢?

他掃視一轉,說道:“眾卿有何事要奏?”

眾人你瞅我我瞅你。

沉默了好一會兒,張叔夜才站出來說道:“陛下,金軍犯太原,破壞兩國和平,我大宋應當一邊調兵,做好開戰的準備,一邊派使者前去質問!”

趙寧沉默,他在等其他人開口。

其他人也跟著沉默,沉默了好一會兒,依然沒有人說話。

趙寧問道:“其他人怎麼看?”

“陛下,臣覺得,不應該貿然調兵,還是要以和為貴。”

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蔡懋。

趙寧沒想到今天第一個冒頭的居然是蔡懋,這讓他頗感意外。

因為蔡懋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他絕不會第一時間貿然發表看法。

更何況是主戰和主和這種大事。

即便他有看法,也不會草率地在朝堂上提出來。

這就很奇怪了。

“蔡相公此話怎講?”趙寧問道。

蔡懋說道:“兩國邊貿,牽涉無數人的生計,若是能以談判的方式挽回局面,保住民眾的飯碗,豈不更好?”

他這麼一說,立刻就得到了不少官員的認同,他們點了點頭,開始忍不住議論起來。

“肅靜!”

大殿內重新安靜下來。

張叔夜說道:“金賊有備而來,若是輕言議和,必有恃無恐,貪得無厭!”

“此言差矣!”這時,又有人站出來說話了,此人正是御史中丞詹大方。

詹大方走到中間,說道:“陛下,邊貿乃百萬邊民生計之所繫,若是再開戰,受苦的還是百姓,不可不察也!”

他這麼一說,立刻又有人接二連三出來。

刑部郎中劉望先說道:“陛下,蔡相公和詹御史言之有理,戰事一開,必生靈塗炭,若能以和解決,自然最好不過!”

“陛下,打仗終究不是長久之道,北邊百姓厭戰久矣,朝廷因戰事所耗甚巨,何時是一個頭,若是能與金人再談,息事寧人,最好不過。”

樞密院兵部郎中王遷說道。

趙寧知道蔡懋為什麼突然站出來了。

蔡懋要麼就是有大買賣,要麼就是故意先站出來,然後把這幫人引出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