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35章 官逼民反?(第一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初秋的東南,依然酷熱難當。

無風,沉悶。

剛剛除完草的農民,坐在樹下,取出一早出發就準備好的午飯。

這午飯也並不是什麼稀奇之物,而是最常見的雜糧粗米。

還有一些煮爛的菜根。

這可能是這個時代,農民吃的很好的了。

歐陽修在《原弊》一文中說:“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意思是一年耕作收穫的只夠吃幾個月,收穫忙碌的時節剛剛結束,農民只能將簸出來的糠麩或秕稗作為食物,或者採摘橡樹的種子、儲存菜根來勉強度過冬春的饑荒時節。

江南一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生產大米,農民能吃上米飯。

不過這米飯也是撿出質量最差的一批剩下的,好的米都上繳給了地主和作為賦稅被地方官拿走了。

所以後世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古代農民很難吃上自己種的米。

就像某些人在大公司拿著3000塊錢的工資,談著幾千萬的合同一樣。

古代如果遇到災荒年,別說糠麩,草根都吃,草根吃完啃樹皮。

前面的小道上,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子騎著騾子過來,後面跟著幾個體格強壯的漢子。

“都過來!有重要的事!都過來!”那白白胖胖的男子大聲呼喊著。

正在樹下吃飯的農民們望過來。

“是李保正。”

“這個李圓胖又要幹甚!”

“小聲點,別被他聽見了!”

農民們端著飯碗,一邊吃一邊走過去,聚集到李保正周圍。

“去,把那邊的人都叫過來,所有人都要過來,有重要的事情。”

眾人皆聚集而來,不說話,依然在埋頭苦吃。

“李保正,有甚事您就快說吧,咱吃完還要幹活,活幹不完,地主老爺是要扣糧的,這年頭佃租越來越高了,咱都活不了了!”一個滿臉汙垢的青年佝僂著身子,嘴裡嚼著野菜根,看起來有些著急。

李保正卻不理會他們,而是等人到齊。

人越來越多,最後李保正才大聲說道:“跟諸位說個事,今年的秋稅,要加派!”

他此話一出,人群中的自由農先炸了鍋。

“怎麼又要加派!去年不是加派了嗎!”

“就是!怎麼又要加派!”

“到底還讓不讓人活,我們自己都吃不飽了!”

“……”

李保正大聲喊道:“都安靜,聽我說!”

人群依然在討論,那些佃戶則似乎事不關己地在繼續吃飯。

李保正說道:“朝廷要打仗,要北伐,所以要加派!”

“怎麼又要打仗,打誰哩!整天打仗,咱們都不活了嗎!”說話的是一個青年人,他叫劉錫。

劉錫以前讀過一些書,也參加過解試,沒有透過,以後就沒有再考了,家裡實在沒錢,就下田務農。

李保正卻不在乎這些人的情緒,又看著一邊的佃戶們說道:“你們別吃了,都聽好,呂家的佃租也要漲,漲到十抽八!還有王家、謝家、張家……”

他此話一出,佃戶們也炸了鍋。

這佃租本來就高,按照慣例是十抽七。

往常佃戶們只留三成,這三成想要養家,連餬口都做不到。

所以佃戶們農忙的時候忙農事,農閒的時候乞討,或者幹苦力,又或者挖野草。

為什麼大宋朝人頭稅導致殺嬰,但人口增長還如此迅速?

對於這些農民來說,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氣,先生下來再說,能活著長大算運氣好。

等到收成不好,或者官府要搜刮地皮,實在沒撤的時候賣妻女再正常不過了。

這群人更慘的地方在於,歷史上他們都只是泥腿子,史料大部分不見他們的蹤跡。

文人們也不會過多的去描寫他們,甚至古代那些靠寫小說賺錢的,大多也不會去描寫這類人。

為什麼?

畢竟觀眾們不願意看。

觀眾們更願意去聽豪門悽美的愛情故事,去從歷史中找到中華武力的光輝,來滿足自己的情緒。

中華數千年曆史中的領袖,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讓這些人發出自己的聲音,說出自己的訴求:吃飽飯!

此時此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