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06章 人頭來了(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唐恪看了一眼知府王德發,問道:“關於江陵大學的修建申請已經透過政事堂審批,今天一大早剛到本官這裡,江陵大學可速速開始修建。”

“是,下官這就開始籌備。”

唐恪又說道:“要謹記陛下的教誨,人才是第一因,有了人才,就種下了因,種下因,才能結出果。”

“是!”

唐恪繼續說道:“最近半年發生的多起民間私鬥引起朝廷高度關注,朝廷已經派禁衛軍南下,從鄂州傳來的訊息,那裡又有數千人參與私鬥,死傷高達五百多人,以往這樣的私鬥,地方官府無法管,但這一次不一樣,所有鼓動私鬥的人,都已經被處決!”

謝忠仁說道:“唐相公,下官以為朝廷這樣做欠妥。”

“為何?”

“朝廷不應該事無鉅細,民間鄉里的事,自然有鄉紳、文吏以及宗族禮法去管理。”謝忠仁一臉的正義凜然,“若是朝廷貿然插手鄉間事務,破壞了自古以來的規矩,引起地方大部分人的不滿,這個責任誰擔當得起?”

唐恪問道:“誰不滿?”

謝忠仁答道:“誰不滿下官不知,但如此做派,必然適得其反,咱們身為朝廷命官,代天子牧民,要做的事情是與民休養生息,維持地方穩定,這就是最大的功德,至於鄉里小小的摩擦,就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好了。”

其他官員也點了點頭。

唐恪還要說話,提點刑獄使劉殊說道:“謝同知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民間自然少不了刁民,但私鬥牽涉的人數太多,朝廷以軍隊干涉,實屬不妥,我大宋以仁、禮治天下,應該讓地方鄉紳、文吏以聖人之學教化百姓,這樣才能治根本。”

其他官員聽後,都點了點頭。

顯然,在座的都是利益既得者。

利益既得者的嘴臉是什麼樣的,他們自己心裡沒點逼數嗎?

唐恪說道:“禁衛軍是朝廷派下來的,諸位有話,就奏疏中堂,奏疏天子!”

唐恪將話題轉移回來,說道:“這謝家村的賬目不對,劉憲是不是應該派人好好查查?”

劉殊不緊不慢道:“好,本官會派人查的。”

“上一次公安縣強並良田一事,提點刑獄司有審出來嗎?”

劉殊說道:“事情很複雜,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審清楚的,需要時間。”

“需要多長時間?”

“提點刑獄司的事務,似乎在唐相公的權知之外吧?”

“你!”唐恪一時間語塞。

這就是大宋朝的基本特色。

在大宋朝的編制裡,轉運使是管理財政和民政的衙門,無權過問提點刑獄司的事務。

這是為了防止唐朝以來地方有人獨攬大權的局面。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顯,相互掣肘,行政效率極其低下。

荊湖北路又沒有經歷任何改制,雖然唐恪來荊湖北路也提拔了一大批自己的人,但傳統勢力根深蒂固,絕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推下去的。

“你這是故意包庇!”唐恪怒道。

劉殊說道:“唐相公沒有任何證據,說本官故意包庇,是何用意?”

“公安縣一個兼併良田案,提點刑獄司審理如此之久,這難道還不是包庇!”

“本官身為提點刑獄使,秉承公心,對事情認真負責,絕不姑息任何一個違法者,自然是要小心又小心,倒是唐相公,為了完成自己的政績,就胡亂抓人,其心可誅!”

下面的官員見兩位大佬又吵起來了,似乎習以為常,也不做聲。

“你是在故意阻撓開荒!”

“我沒有,你不要亂說!”

“唐相公,唐相公。”王德發提醒道,“下官以為,現在重點可能在於監鎮官人員的配置。”

唐恪這才轉移回來注意力,問道:“目前有多少監鎮官了?”

“目前已經安排過來150名監鎮官下去,在各個縣下面都有。”王德發繼續說道,“農政司給過來的《農學》書刊也印刷了一批,不出意外,今年可以在各地推行。”

他說得很仔細:“《農學》這本書非常適合湖泊、水澤很多的荊湖北路,裡面有稻田、養殖相結合的諸多知識,還專門針對肥料和田地做出了新的註解。”

謝忠仁笑道:“現在朝廷派了軍隊來荊湖北路殺人,搞得人心惶惶,誰還有心思種地?”

他這麼一說,其他官員又開始議論。

“是啊!唐相公,讓禁衛軍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