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74章 問罪高麗(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靖康六年的開端,並不太平。

至少金國使者被罵吐血一事,傳到燕京,引起了燕京的震怒。

真定府一帶,雙方開始厲兵秣馬,雖說沒有直接開戰,卻已經鬧得人心惶惶。

而且就在靖康六年的開端,金國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未來走勢的大事。

金國最新的皇儲確定了。

既不是完顏宗翰,也不是完顏宗望,更不是完顏宗磐。

而是僅有十二歲的完顏亶(dan)。

有意思的是,正史上,完顏杲死後,成為皇儲的也是這個完顏亶。

之所以是十二歲的完顏亶成為新的皇儲,其實也有它背後的原因。

完顏亶是完顏阿骨打的孫兒,他的父親完顏宗峻是完顏阿骨打的嫡長子。

這是金國國內多方勢力博弈之後的結果。

金帝完顏吳乞買是希望傳位給自己兒子完顏宗磐的,但是顯然大家全部不服。

而因為金國沒有健全的繼承人制度,其他人又有功勳在身,自然是也各懷鬼胎。

卻也相互制衡,誰上位,對方都不服。

最後為了平衡大局,於是推出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長孫,停止了這場爭論。

但是,隨著宋金局勢的發展,很顯然金國內部的各個派系,都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

而金兀朮西征凱旋,完顏宗翰權力被剝削,新的局面正在悄然形成。

它們對宋金夏的大局,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靖康六年正月,就在金國責問大宋的問罪書還在路上的時候,大宋已經率先把金國罵了一遍,並且開始利用真定、中山、河間廣泛的民意基礎,將太原之戰的原罪全部往金國的頭上扣。

宗望一直在燕雲和佔領區推行懷柔政策,並且拉攏地方官紳、讀書人和地主階級。

但是太原之戰結束後,大宋發動的這一場輿論攻勢,顯然比金國快了一步。

正月初一這一天的傍晚,慶源府兵馬副總管李淬邀請虞允文一起喝酒。

李淬說道:“虞兄,我們都是粗人,有些事不太懂,隨便問問。”

“但說無妨。”

“朝廷為何派你來這裡,就是為了罵金人一頓嗎?”

“是,但也不是。”

“那是為何?”李淬飲了一口酒,笑起來,“這邊事不是應該靠拳頭和刀劍來解決嗎?若是靠嘴巴都能解決,還要我等軍人作甚。”

他這話多多少少有些瞧不起虞允文的意思。

虞允文卻面色不變地說道:“我說是,意思是的確就是為了罵金人一頓。”

“那不是呢?”

虞允文笑道:“罵完之後,真定、中山、河間民間很快就都知道了,金軍在太原橫徵暴斂,引起公怒,此與人心相違背,必遭更多人唾棄,而這兩年,金國意圖在民間拉攏人心,現在無疑有更多人心向我大宋了。只有讓民間知道金軍做了什麼,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反抗。”

李淬聽得不由得點頭,他倒了杯酒,說道:“是我冒昧了,沒想到這裡面還有這麼多學問。”

虞允文連忙舉起酒杯,說道:“將軍也知道真定、中山民間有抗金義士,只有披露金國更多殘暴一面,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抗金的義軍中。”

這就是輿論的重要性。

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中國打仗一定要講究一個出師有名的原因。

名正而言順,才是正義之戰。

正義與否,關乎是否被天下人擁戴。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經到了正月十二日。

使者被罵得吐血一事,傳到了上京。

完顏吳乞買看完信後,說道:“宗望動身了嗎?”

“還在上京。”

“傳他來見朕。”

不多時,宗望到了。

“陛下。”

完顏吳乞買差點氣得直接掀桌子了,他將信給了宗望。

完顏吳乞買怒道:“宋人當真欺人太甚!朕還沒有問罪他們,他們倒是反咬一口!”

宗望卻不生氣,只是說道:“陛下,臣早已說過,將權力中心縮在內地(會寧府上京)是不妥的,每次伐宋,需要從上京動員,且在大義言論上,無法有效控制燕雲的確的漢人、契丹人,遷都一事勢在必行。”

在上京何止對南方的諸多事務鞭長莫及,最重要的是,完顏吳乞買不敢放心地在燕京囤積大量兵力。

這就跟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