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22章 下一盤大棋的趙官家(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羅從彥說道:“太子對《帝書》,諸多史書並不是很感興趣,倒是對四書和五經格外上心,對新學也並無甚興趣。”

“不願意投入?”

“不不,是無甚興趣。”

“何出此言?”

“太子讀書勤學好問,為人和善,性格溫和,知禮節,明大義,通情達理,喜好聖人之學,尤其喜好伊川先生的理學。”

趙寧愣了愣,沒想到趙諶居然還喜歡理學。

二程的理學是儒學的一部分。

程頤認為的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所謂的“天理”,則是封建時代的道德和等級的總稱,也具有事物特性以及發展規律的意義。

程頤還說過一句名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哲學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而社會的形成是受到自然環境影響的,例如西南大山、江南水鄉、草原、遼東各地自然環境不同,形成的社會關係、文化、習俗都不盡相同。

個人又在社會和自然中,個人的思想自然受到自然和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

二程的理學,說到底,也是在特定的時代下的一種對社會關係的思辨。

至於後來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慾”這些話,也是在特定的大環境下說的。

程頤所在的宋代,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

為什麼他會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話?

宋代社會與唐代社會已經全然不同。

我們可以理解為,唐代的滅亡,是古典帝國的終結。

唐代社會的幾個重要組成:皇室、門閥、寒門、貧民。

寒門是指門第勢力低的世家,而不是貧民。

唐代的社會,上升通道基本上是門閥把控,寒門很弱。

貧民就只管生孩子就行了。

到了宋代,社會幾個重要組成:皇室、官僚、讀書人、貧民。

這個時候,大宋對外擴張不出去,數十年和平,人口空前增長,官僚集團空前膨脹。

而皇帝這個職位,他所掌握的權力,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

因為地方世家全部被幹掉了,天下的稅、民,那直接成了皇帝的了,再也不會有東漢以來的豪強把民圈在自己的領地裡的現象。

而官僚,則是為皇帝打工的,彼此制衡。

從制度和社會結構層面來看,宋朝皇權出現了有史以來的一次高度集中。

在對外擴張的停滯大環境下,皇權和官僚的膨脹,以及社會的繁榮,都帶來了內部社會的貪汙享樂、醉生夢死。

並且大宋朝還是中國“官本位”形成的朝代,人們以當官為榮。

人們只知道程頤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說女人的,但他們不知道程頤還說了:“大夫以上無再娶禮,凡人為夫婦時,豈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約?只約終身夫婦也。”

這話什麼意思?

意思是君王和士大夫都只能娶一個,要克己復禮,不要貪圖享樂。

程頤是想用自己的思想來約束日益膨脹的君王和士大夫階層,而不是貧民階層。

正是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提出來的這種思想。

他的主要核心是對上位權的一種制衡。

這思想好不好?

好啊!

對公權的制衡絕對是好的。

可問題是,儒生總奢望用道德來制衡人的行為。

這樣發展到了明朝,理學極端化,士大夫直接拿道德當武器。

嘴裡說的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趙諶蠢不蠢?

不蠢!

他只是軸而已。

新學的思想更加開闊,趙寧在新學裡已經指出,制衡官僚腐敗的是以報社為首的輿論權,它代表著百姓。

當然,趙寧並沒有否認理學的觀點,宋代的理學,尤其是北宋時期的理學,還是很健康的。

趙寧有些惱怒的是,太子只談道德,不談權力制度的制衡之術。

權力制度的制衡是陽謀,身為帝王,還要懂得人心、人性。

這些趙寧在趙諶身上都沒有看到閃光點。

甚至柔嘉都比趙諶還聰慧許多。

很多時候,教育是一方面,天性是另一方面。

趙寧不可謂不重視趙諶的教育。

“那新學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