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13章 東南經濟中心戰略(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些訊息,都在民間,尤其是沿海一帶。

古代沒有新聞報道,又不可能有抖音一類的,所以許多事情根本不可能立刻流傳開。

甚至連朝廷也未必知曉現在廣州、泉州住了多少阿拉伯人。

而所謂的海洋貿易資料,就更不可能有了,至於全域性情況如何,連錢槿姝也未必知曉。

不過,至少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在大宋本身就願意與海外做貿易的時代,五個市舶司都很忙碌。

這給趙寧擴充海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其實正史的時代脈絡也沒有發展偏差,南宋時期,海洋貿易大漲。

只不過,趙寧認為還可以把局布得更大一些,將海洋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他說道:“若是如此,是否可以增加與大食人的商貿?”

錢槿姝說道:“陛下若是想要增加與大食人的商貿,可以實現,不過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什麼問題?”

“若是增加商貿,必然需要更多的商品賣出去,那這些賣出去的商品來自何處?”

“自然是民間,大宋民間紡織興旺,作坊眾多,南方更是茶園與日俱增,朝廷若是要收絲綢、陶瓷、茶葉,並不是難事。”

“可是民間人口眾多,若是朝廷在民間收集這些商品,必然導致諸多商人或者地方權貴圈地種桑、苧麻。”

錢槿姝不緊不慢地幫趙寧分析著。

“長此以往,良田被並,更多的田被用來種其他的,導致糧食產量下降,豈不是可能會引起糧荒?”

趙寧心裡說道:把這小娘子弄進宮來絕對是正確的!

這是真的在底層帶過的人,又做過本地糧食買賣、瞭解諸多細節的人才知曉的。

北宋末年的人口本身就要破億了,那邊需要更多的良田。

大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後,為什麼放棄中原與河北的養馬地?

因為馬這種動物,養起來極其複雜,非常麻煩。

它是個直腸子,而且不停地吃,還要經常溜,需要很大的地。

但隨著人口逐年暴增,民間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宋朝堂上的相公們一商議,覺得既然都跟遼國議和了,就別養馬了吧。

種地,能養活更多人。

畢竟眼下人才是最重要的。

北宋的一百年,也是中國農田大開荒的一百年,水渠河道網開拓的一百年。

大宋朝精細的管理,使得內政興盛,這才有了不少農村人流入城市,促進手工藝和商業發展的局面。

而這一切的前提,其實都是糧食供給要跟得上。

回到趙寧想要對海外做商品輸送,雖然沒有蒸汽機,產能不可能拉到工業時代的水準,但以大宋目前社會結構來看,一旦打通航線,對外輸出商品絕對不少。

可商品不是靠魔法變出來的,要保證足夠的絲綢,就必須種植足夠的桑樹,要保證足夠的布匹,也要保證足夠的苧麻一類植物。

一句話總結:就是要種植經濟類作物。

那這必然就牽涉到改稻為桑,破壞現有的農業平衡。

這是天大的問題。

錢槿姝繼續說道:“以杭州府為例,目前每戶農家每畝田一年收成是三石,民間尚有餘糧可以從東南沿漕運輸送到京師,但若是朝廷大力推苧麻、桑樹,則良田減少,甚至可能出現有人私下惡意霸佔,引起民憤,東南產糧頗多,相當一部分供給京畿之地,可能會影響到京畿。”

趙寧沉默下來,沉默片刻,錢小娘子說得是對的。

這種政策類的,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定點收效的。

例如朝廷在兩浙推行改稻為桑,只擬定十萬畝,必然會有許多人私下偷偷改,因為利潤大啊!

大宋的絲綢、陶瓷和茶葉賣到海外都是暴力!

大宋朝可有不少“資本家”啊!

他們到處聞金錢的味道,哪裡有金錢,他們就聚集到哪裡,不惜踐踏人間道德。

所以,這事不是說我劃定一個範圍,就可以解決的。

更何況,東南的產糧還牽涉到這幾年河北、河東的災情救濟。

若是稍微不注意,把東南玩壞了,就可真的是大災難。

趙寧說道:“若是如此,從江南西路(江西省)、荊湖北路(湖北省)、蜀地沿著長江往東南排程糧食,如何?”

“若是陛下執意如此,也是可行的。”

尤其是正在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