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體制(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趙寧就醒了。

王懷吉給他安排了簡單的早膳,今日有早朝。

聽政完後,趙官家回了文德殿。

趙鼎從西北迴來了,宰執皆在文德殿內。

趙鼎彙報了與西夏人談判的全過程。

對於這個進度,趙寧還是非常滿意的。

其實朝中還有人建議提出讓西夏人賠戰馬的要求。

那基本上是在添亂,第六次宋夏之戰結束後的談判,是宋夏雙方一次空前默契的停戰,而不是大宋一方碾壓式的勝利。

所以並不是什麼要求西夏人都會答應的。

而現在對於趙寧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時間,交鈔早日在西北邊境推行,西北的財政壓力就早日得到舒緩。

“恩蔭改制如何了?”

趙鼎說道:“回稟陛下,恩蔭改制的策論,從直接恩蔭官位,改成可以推薦女子入東京大學讀書,若是在卒業考試中合格者,可推薦地方為官,此為政事堂多方商議結論。”

趙寧點了點頭,這倒是個好辦法。

說到底,恩蔭制的本質是為了拉攏權貴階層,穩固權力架構。

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它的弊端卻更大。

如果一刀切的將恩蔭制直接廢掉,而沒有新的“許可權”給到他們,必然會引起極其廣泛的劇烈反彈。

如果是可以引薦到東京大學讀書,這事就好辦了不少。

因為按照東京大學的制度,任何一個學生卒業的時候都要參與考試,不合格者是不能卒業的,連續三次不合格,就要被強令退學。

只要這一關把控得好,就能過濾掉那些不學無術的。

趙寧說道:“若是如此,倒也可行,不過東京大學要擴招,要把控好農家子弟和官宦子弟的數額,官宦恩蔭只能佔一小部分。”

而且只能是權宜之計,是廢除恩蔭制的過度手段,肯定不能形成新學裡的特權階層。

許翰說道:“陛下,臣倒是覺得,可以在四京分別開設大學了,現在大學的教材也逐漸完善,從去年各地政績彙報來看,監鎮官在地方上起到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康王在京東路推行的新農田管理,也立竿見影,這些都離不開監鎮官。”

“大宋需要新的人才。”

蔡懋說道:“陛下,我大宋地方本身就有官學,何不直接將新學教程編入地方官學中,如此也可儘快擴增人才。”

大宋朝的教學體制,可能是這個時代全世界最完善的了。

大宋地方官學是從仁宗慶曆四年開始設立的。

諸州府軍監設立官學,學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許設定縣學。

宋徽宗崇寧元年撤銷限制,所有州縣一律置學。

學生名額沒有詳細規定,只在崇寧三年明確:增縣學子弟員,大縣50人、中縣40人、小縣30人。

每州縣教學人員稱之為教授。

而且地方上還有專門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門,提舉學事司。

提舉學事每年前往各州縣巡視一次,考查教師之優劣及學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變法中,還推行了“三舍法”。

所謂三舍法便是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在一定年制及條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內舍。

內捨生得升入上舍。

最後經過考試分別規定其出身並授以官職。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諸州行“三舍法”,考選、升補,悉如太學。

崇寧元年規定由縣學生選考升入州學,由州學生可貢入太學,每年許上舍1人,內舍2人。

最後,還劃撥學田,保障經費。

宋朝四大書院,都是地方學校。

蔡懋繼續說道:“目前東京大學與地方官員不同之處在於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許翰則反對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學教授大多隻讀儒家經典,他們如何授業農學、工學?”

蔡懋說道:“可以再從各地聘請相關人員,東京大學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可以編入地方教學。”

趙鼎說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學,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設定大學,此後逐步完善。”

趙寧點了點頭,這件事可不是建立學校這麼簡單。

這件事其實是意識形態領域之間的角逐。

蔡懋這貨明顯帶著私心,若是按照他的辦法來,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強烈對抗,導致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