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86章 爭奪銀州(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大宋不是以冗官、人浮於事聞名於史書嗎?

什麼時候組織能力如此高了?

所以任何事,不能只看書本上的一句話,然後做標籤式的概論。

大宋並不是任何時期都保持著如此高效率的組織能力,但也不是全部都效率極低。

或者說,它的組織能力強弱是有區域性和整體之分的。

永樂城案例,是發生在西北,大宋的西北,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軍區構成。

這裡的軍鎮長期與西夏打仗,如果和東京那些衙門一樣效率低下,早就完蛋了。

長期受到外敵威脅的地方,軍事化地域的組織能力,是非常強悍的。

例如此時此刻鄜延路和環慶路兩路動員令下發後,無論是軍隊還是民力,都在海量往銀州地界移動。

宋夏雙方在一個月之內,來一次空前的動員大賽,誰也不甘示弱。

到四月二十日,大宋可投入戰場的兵力,包括工兵團、部分後勤兵(廂軍、土軍),甚至軍督府的督戰隊,總人數已經達到六萬人。

至於普通民力的投入,也已經有五萬規模。

四月二十一日,一支小規模的西夏精銳山地野戰部隊在銀州城以西五十里,闖入宋軍的軍防中。

雙方在中午的時候,展開了慘烈的野戰。

從開始到結束,整整持續了兩個時辰。

這支西夏精銳由一千精銳騎兵和三千步兵,以及三百鐵鷂子重騎兵組成。

步騎配合,利用山地的優勢,立刻發揮出了西夏精銳恐怖的威力。

西夏輕騎兵以極其恐怖的急行動反覆衝擊宋軍軍陣。

宋軍則以密集的弩箭雨做回擊。

殺到最慘烈的時候,鐵鷂子突然出動,如同鋼鐵洪流一樣朝宋軍壓來,瞬間撕開了宋軍防禦。

直到鐵鷂子碾壓到一處相對狹窄的山道,埋伏的宋軍用石頭將衝進來的鐵鷂子砸了個稀巴爛。

西夏人是崩了撤走很快又重新聚集,宋軍也是部分崩後,趕緊補陣,再重新集結。

雙方都不退讓,戰場最後以雙方僵持不下,宋軍援兵抵達,西夏退兵而收場。

傍晚的時候,那一帶殺得血流成河,慘烈無比。

雙方都有一千多精銳折損在那裡。

領兵的西夏主將是野利青多,宋主將是劉錫。

這明顯是西夏一次試探性的進攻。

野利青多回石州後,立刻陛見李乾順。

“陛下,那宋軍極其強悍,臣反覆衝殺數次,不能破!”

“鐵鷂子也不行嗎?”

“宋軍佈防皆在山道之處,到山道狹窄之地,我軍鐵鷂子無法伸展開,反倒被宋軍山石擊退。”

隨行的任得敬說道:“陛下,不如趁此機會全軍出擊,宋軍來的倉促,必然尚未準備好。”

“尚未準備好?”李乾順有些不耐煩,他現在很討厭任得敬,但是任得敬投誠過來,他又必須用任得敬。

一是任得敬知曉宋軍許多情況,二是為了給西夏國內漢人們看,讓漢人更願意效忠他李乾順。

“今日之戰,我軍已經出動鐵鷂子、步跋子,卻依然沒能突破宋軍的軍防,這是尚未準備好?”

任得敬啞口無言。

天黑之後,在銀州坐鎮的劉錡也接到了兄長劉錫的彙報。

劉錡說道:“看來西夏人是急不可耐地想要打一仗了。”

韓直說道:“劉帥,要不要往前線增兵?”

“不可,各路關口已經佈下防守,目前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不是跟西夏人決一死戰,而是拖延時間,讓後備軍民、糧食陸續送達過來。”

“只要我們在銀州一帶築造更多城寨,相互形成支援,增加縱深,我們這一戰就勝了。”

連李永奇也不由得點頭,他說道:“劉帥所言極是,西夏必傾國之力而來,我們沒必要與之正面作戰,只要能扼守住銀州,在此與後方建立聯絡,我們就勝了。這也是西夏軍今日急著來攻擊我們的原因,他們比我們更著急。”

果然,這邊疆領兵的主帥、主將們,在看待軍事問題的時候,比一般的文官要看得更簡單、透徹。

“所以這幾日,斥候要頻繁行動,多多偵查西夏人的行蹤。”

第二日中午,剛吃完午飯,韓直便跑來了:“劉帥,西夏使者求見。”

“西夏使者?”

“沒錯,就在城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