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68章 宋夏大局反轉?(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蘭州城內的宋軍一鼓作氣,殺得城外西夏大軍崩潰而逃。

嵬名也立聽聞大軍敗退,不由得大罵李良輔,責怪他將精銳抽調走,才導致了這般局面。

今日對於西夏人來說,可真是大烏龍了。

一手好牌被打成了這般模樣。

直到黃昏降臨,這場延綿數十里的戰爭進入尾聲。

突入宋軍左翼的西夏騎兵,幾乎將宋軍左翼切割了好幾遍,宋軍左翼陷入毫無秩序的混亂,中路也被波及到。

可是,阿土罕的部隊被宋軍前鋒軍打殘,李良輔的主力被李彥仙報廢,整盤戰局看來,已經不需要宋軍主力投入進來了。

西夏騎兵費盡心思突進去,本以為打亂宋軍主力陣型後,己方主力步兵壓上可以碾壓宋軍,現在看來,騎兵打了個寂寞,傷亡還不小。

李良輔在混亂中逃走,但是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戰場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屍橫遍野。

如果人行走在那之間,會發現鞋底板黏糊糊的打滑,還能看到不完整的肢體到處散落得都是。

一部分西夏騎兵突圍而去,一部分被趕來支援的宋軍用密集的弩弓攔截住,人和馬被射成刺蝟,慘死當場。

日落西山後,戰爭終於結束,天地間也慢慢恢復寧靜。

無數張鮮紅色的“地毯”,在方圓數十里鋪開。

一些殺累了的宋軍靠在屍體堆旁邊休息,還有一些後續趕來的宋軍開始巡檢還沒有死徹底的敵人。

蘭州一戰,宋軍雖然戰死者不少,但西夏人死傷慘重。

這對人口本身有限的西夏來說,是一次沉痛的打擊。

據說事後有人統計過,蘭州之戰,西夏人折損了四萬人!

此時的李良輔和嵬名也立正在往西安州奔逃。

李良輔:西安州還有本帥留下來的五千人馬,足以助本帥安全渡河而去!

這就結束了嗎?

並沒有!

在蘭州整頓了兩天之後,李彥仙果斷開始行動。

他挑選了一萬精銳,開始渡黃河,準備對西夏人來一個絕地反殺。

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與蘭州城隔河相望的西夏卓囉和南軍司。

蘭州城不是快沒糧食了麼?

除了把李良輔大軍剩餘的一點點糧草繳獲,李彥仙還準備去黃河對岸搶西夏人的地盤。

春季的黃河還非常的溫和,三月初四,一萬宋軍渡過黃河後,出現在了西夏人的地盤。

也是三月初四,李乾順派嵬名安惠巡視了嘉寧軍司。

早在李良輔發動對西安州的打擊之前,西夏國內就開始秘密動員大軍。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要提前動員的,畢竟古代沒有通訊網路,動員需要時間。

兩個月之內,橫山一帶秘密集結了十萬精銳,分佈在洪州、龍州和銀州一帶,形成東西橫向數百里的進攻戰線。

這些精銳和李良輔的那批人馬全然不同。

李良輔部最精銳的就是六千輕騎兵和一萬步兵,其餘的連個皮甲都沒有,弩弓數量也有限。

但集結在橫山一帶的西夏軍卻全然不一樣。

除了有山地戰強悍的“步跋子”,還有出現大量裝備更加精良的騎兵,甚至有一批鐵鷂子重甲騎兵。

這些精銳相當一部分是拱衛興慶府的王牌軍,你可以理解為趙寧的禁衛旅。

橫山以北有鐵礦,那夏州城便有西夏冶鐵衙門冶鐵務,是李元昊時代設立的。

這一帶又名平夏。

西夏王牌騎兵鐵鷂子還有一個稱號,叫平夏鐵鷂子。

顧名思義,鐵鷂子就是在平夏一帶,畢竟西夏人的冶鐵中心也在這裡。

但僅僅是葉鐵中心,還不足以支撐起西夏將精銳部隊放在這裡。

眾所周知,供養這種重甲騎兵的費用驚人。

而橫山以北的平夏,還是一條東西橫臥的肥沃之地,不僅有富饒的農田,還有豐富的資源。

也是宋夏兩國爭奪近百年的戰略要地。

李乾順想要打大宋的注意,是分了兩頭來打的。

以李良輔大軍快速壓境,匯聚卓囉和南軍司的兵力,進攻熙河路,將戰線的注意力拉倒西線去,讓宋軍以為他要打熙河路和隴右都護府的主意。

但其實真正的精銳已經提前開始佈局在橫山一帶,只要宋軍一支援熙河路,西夏真正精銳將全面南下,如鋼鐵洪流一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