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66章 西夏騎兵(第一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當西夏騎兵入場的時候,意味著戰爭已經全面展開。

西夏人有大量的戰馬。

西夏全國總人口差不多也就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之間。

但據相關文獻記載有戰馬總數80萬匹,比金國戰馬還要多。

為什麼?

因為西夏完全掌控了河西走廊,那裡有張掖的丹山軍馬場。

它可以追溯到霍去病時代,在後來,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軍馬場。

當年漢武帝打河西走廊的目的是砍斷匈奴人的右臂,也是為了擴充馬源,但沒想到河西的馬場條件得天獨厚。

這多虧了祁連山冰雪對那方草地的滋潤。

到了十六國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那裡擴充大馬營,十數年養馬高達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

不過這個資料應該是有水分,卻也足以證明了河西走廊畜牧業之發達。

此後張掖成為歷代皇家馬場。

而大宋是沒有掌控河西走廊的,西夏人迫於強大外敵的壓力,對牧馬業格外重視。

當然,不是說西夏有80萬戰馬,就能組建數十萬騎兵的。

戰馬這種東西,就一個字:費錢!

古代養活一個騎兵的成本大概相當於六個左右的步兵。

如果是重騎兵,則相當於十六到二十個輕步兵,八個步人甲。

騎兵永遠是最燒錢的,重騎兵就更是直接把錢堆起來再倒油進去猛火燃燒。

而當初的大漢朝,武帝又是開國企又是印鈔機又是賣官,最後在漠北之戰為衛青、霍去病一共籌集了十萬騎兵,但要靠四十萬步兵做後勤。

趙寧也是穿越過來之後看了賬目,才知道電視劇裡動不動幾十萬騎兵,都是瞎扯淡。

西夏最精銳的重騎兵“鐵鷂(yao)子”總兵力也才三千。

有傳聞金兀朮的鐵浮圖就是根據鐵鷂子改編來的。

縱使只有三千,但衝鋒起來,如同古代的坦克軍團一樣,根本無法抵擋。

神宗時期五路伐夏,永樂城之戰,西夏動用鐵鷂子為大軍開路,大宋西軍不可為不強,但依然被鐵鷂子衝散。

永樂城一戰戰死宋軍高達一萬二千人。

當年李元昊創立鐵鷂子的時候,也以其恐怖的衝擊之勢在西北來回碾壓,宋軍根本沒有辦法。

不止大宋遇到鐵鷂子頭疼,當初強悍無比的遼國,一個遼國騎兵配三匹馬,跟鐵鷂子打,也勝少敗多。

而且其實神臂弩,也是西夏人發明的,後來傳到大宋。

不過,李良輔出動的騎兵並非“鐵鷂子”。

鐵鷂子是西夏最強戰力,人人披裝甲,人與馬相連,如鐵浮圖一般,李乾順怎麼可能將鐵鷂子交給李良輔?

那左右兩翼的西夏騎兵大多披著輕甲、皮甲,手持弓箭、長刀。

騎兵衝鋒也是有講究的。

大宋朝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裡有說。

騎兵五人一隊,每騎左右相隔二十步,這是留著緩衝空間,同時每一騎可能有兩到三匹馬。

而每一隊的相隔差不多是五十步到一百步之間。

前後排間隔是百步。

包括岳飛用神武軍騎兵也是這麼用的。

至於有些紙上談兵的文人說在大會戰中挖壕溝、陷馬坑、鐵蒺藜,那純粹是坐在家裡亂說了。

大會戰中,騎兵出動之前,會有一批輕騎兵過去探路,做淺度進攻。

無論是西夏騎兵還是金國騎兵,都會如此。

雖然之前看著宋軍也是從遠處過來的,但為了以防萬一,西夏騎兵還是先過去試探了一番,在沒有確定任何陷馬坑等陷阱後,西夏兩翼騎兵才大規模推進。

左右翼各三千騎兵,每一騎配置三匹馬。

這是李良輔騎兵壓箱底。

西夏人打仗非常雞賊,他們不一般不跟你正面打大會戰,而是喜歡利用騎兵和強悍的“步跋子”搞突然襲擊。

像此時蘭州會戰這種正面大規模的兩軍對決,絕對不是李良輔想要的。

李良輔大罵道:“該死的宋狗!為了騙老子,連主將都殺!”

而且禍不單行,被騙後,阿土罕卻貪功冒進,使這場大會戰的格局變得十分奇怪,西夏大軍被分割成三部分。

一部分在蘭州城下,一部分在李良輔手裡,一部分在阿土罕手裡。

一支一萬人馬,一支兩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