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57章 翁彥國入京(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正月十四,淮西壽州。

新年還沒有結束,壽春府所有官員都睡不好覺,吃不好飯。

這幾個月,戶部派下來的官員,以及後來來的肅省院的人,在壽春掀起驚濤駭浪。

這一日,淮西轉運使翁彥國見到了壽春通判王仲衡。

“本官要進京一趟。”

王仲衡驚訝道:“翁漕為何在這個節骨眼上入京?”

“是陛下傳召。”翁彥國說道,“想必是因為王敬自殺一事。”

“眼下聶昌和李崇文等人卻都還在壽春,他們逼死一位知州,難道朝廷也不管?”

“朝廷不可能不管,朝廷若是不管,豈不是要大亂?”翁彥國說道,“本官此去京師面聖,也好了解清楚陛下的態度。”

皇帝的臣子,被另一批臣子無任何證據地逼死,這事如果皇帝不管,不表態,豈不是朝綱崩壞?

這種事,趙佶在位都不會不管。

“翁漕,你入京,那趙鼎會不會因為收稅問題,對你問責、罷官?”

翁彥國道:“你且放寬心,這一次少稅可不是淮西獨有,各路稅收多少都有下降,趙鼎若是以此來罷免我,恐難服人心。”

“即便趙鼎罷免了我,我也不足為懼,屆時天下人心皆在我,而不在趙鼎。”

翁彥國說道:“我離開之後,你要把控好局面。”

“翁漕放心。”

大宋朝通判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

趙匡胤開國,為了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加設了通判這個職位。

地方其他官員是吏部提報,政事堂最終蓋章任命。

但通判卻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

但現在問題是,通判也牽涉到對抗新政裡面來。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只要在地方上待了的官員,無論是政事堂任命的,還是皇帝任命的,都可能對抗新政。

為什麼?

因為屁股決定腦袋。

在地方上待了,就難免有利益牽扯,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現在京師新政派的大多數官員,要麼是曾經有把柄的,例如高俅,要麼是底層提拔起來的,利益很淺,例如秦檜、趙鼎,都是直接提拔。

所有的政治派系裡,都必須注意參與到其中的角色的利益糾紛。

利益既得者中可能會有背叛自己的群體的個人,但絕不會出現背叛群體的群體。

例如當年劉徹制衡和清除舊派貴胄、將領的方法,就是從底層提拔新派的衛青和霍去病等人。

所以,歸根到底,這不是個人角色之間的鬥爭,而是背後利益群體的角逐。

正月十六日,晴,微風。

汴河的冰面被人鑿開。

有專門的人囤積冰塊,等待夏日使用。

汴河的水面波光粼粼,河邊樹枝上落滿了積雪。

一些年輕人從汴河走過。

據說國子監最近正在調集學生,是年前進行過一次測考,考試合格的,都轉到了東京大學。

僅僅這兩天,就有好幾百名學生獲得了進入東京大學的資格。

那些年輕人此時便是去東京大學的路上。

而且據內部透露,所有東京大學卒業的學生,可以進入地方報社,或者地方監鎮衙門工作。

這些還不是最喜歡大宋朝讀書人的。

大宋朝傳統的讀書人很是瞧不起吏員,有些讀書人當吏員是被迫。

那到底是什麼刺激了這些年輕人的積極性?

東京大學的山長(校長)是當今趙官家,能進東京大學讀書,意味著自己以後是天子門生,是佐天子而治天下。

這種榮譽,是讀書人抵抗不了的。

而且在去年六月與《京畿路新農政條則》一同推出來的《京畿路吏員條則》將吏員地位大大提升,甚至有機會進入官學堂去深造。

其實對於新學的政策,現在才只是趙寧的開端。

東京大學是為了培養新的人才,同時也是為了為日後的“村官”計劃做準備,打基礎。

一個國家的動員能力,就體現在基層的執行力上。

過去基層的吏員都是本地人,缺乏制衡和管理,所以大宋朝歷史上有“官弱吏強”的特點,對吏員過於依賴,卻又對吏員無法強有力管理。

到底許多政策無法落到農村裡,動員能力更是弱如菜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