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9章 解釋權歸趙官家所有(第一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是《東京日報》最新一版,你看看如何?”

趙官家讓人將今早的報紙遞給胡寅,胡寅接過來,仔仔細細看完。

胡寅說道:“若是給普通百姓看,從起草的格式上,可以再簡約一些。”

“如何簡約?”

胡寅說道:“每一句的間隔可以更大,以便閱讀。”

趙官家說道:“這倒是可以用一些符號來區分開。”

胡寅心頭一亮,連忙說道:“官家說得是,可以用一些簡約的符號分開每一句話,這樣老百姓閱讀起來更加流暢。”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

“朕今日要與你說的不是這些。”

“請陛下明示。”

“朕要說的是這上面寫的內容本身。”

“這份關於京畿路新政的陳述,還不夠言簡意賅,例如朱仙鎮部分百姓已經承租良田,百姓對朝廷感恩戴德,應該寫得再詳細一些。”

趙寧說道:“你一邊說不夠言簡意賅,一邊又說寫得再詳細一些,豈不是相互矛盾?”

胡寅說道:“陛下,若這裡改成朱仙鎮有二百一十二戶人家已經承租良田,其中李三家中承租三十畝,一改過去無田的困境,會不會更有說服力一些?”

趙寧不由得點頭:“你說得有道理,報紙上的內容,還是需要更具體一些。”

“臣也是受陛下啟發。”

“那從今日開始,讓你來主筆大宋報社,如何?”

胡寅微微一怔,連忙說道:“臣才疏學淺,恐難勝任。”

胡寅只是一個秘書省校書郎。

而秘書省是古代專門管理國家圖書的機構。

從東漢時期開始設定。

屬於比較清閒的一類衙門。

胡寅又是一個學術型的官員,咬文嚼字方面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

如何清晰、簡單的表達意思,也是他的強項,更不必說寫文章了。

當然,大宋朝從來不缺會寫文章的。

讓胡寅來主持全部大宋日報初版,從起稿的專業度層面是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朕看你就行。”

“陛下,臣……”

“你放心,朕不會把這件事扔給你不管的。”趙寧從桌上拿起一堆文書,讓內侍遞給胡寅。

胡寅接過來開始翻閱,越翻閱越心驚。

這是一套設定完善的“報紙”管理制度。

包括對內容的管理、規範,各路報社的開設計劃,人員配置,以及東京“總社”如何快速指導各路報社發行內容。

例如內容方面,主要以時政、戰事為主,彙報朝廷、地方的政策,再具體一點,新政的細節報道,地方官員修繕橋樑的細節報道,某官員腐敗、查出報道。

戰事方面,對士兵的讚揚,捷報的刊登等等。

各路報社的總編要對內容進行嚴格把控,內容一旦出問題,總編是第一責任人。

而且為了加強對內容的監督,副總編有彈劾總編的權力,一旦副總編彈劾總編,上一層官員必須予以回覆和上報,做相關審定,有御史臺各地監察御史留檔備份,這是監察御史政績考核的一部分。

審定流程也做了合理的制定,如果總編在內容方面違規牽涉更大,大理寺和刑部都會參與進來。

這就對總編本人有了嚴格的管控,讓總編和副總編相互制約、掣肘。

這個總編的官員級別,比當地最高地方官低一級。

也考慮到總編和副總編勾結,地方行政官員若發現報紙內容有問題,也有責任上奏疏。

如若最後問題擴大,交由京師評定,地方官、總編、副總編皆有責任。

這就意味著總編、副總編和地方行政官員對內容有相互監督的責任。

而且從權力架構層面來看,地方報社不從屬於行政官員,例如河北西路報社衙門,不歸河北西路各司管,而是直屬於東京報紙總社管轄。

東京報紙總社也不歸東府管,而是直接向趙官家彙報。

這是一條獨立於行政權之外的權力線。

也就是說,地方總編怎麼寫內容,地方行政官員無權命令其修改,覺得不合理,只能上奏疏彈劾。

胡寅腦子裡開始預設這個場景。

如果一個地方官員貪汙,被報社公佈,地方官員惱羞成怒,卻不能命令其修改,只能上奏疏彈劾。

這一上奏疏,上面必然派人下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